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项目“中华民族历史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会顺利召开
日期:2023-03-28

2023年3月25日,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项目“中华民族历史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多功能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承办,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赵天晓,副所长丁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何星亮、王震中,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陈建樾,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刘正寅、李大龙、杨文炯、彭丰文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边疆研究所及中央民族大学等科研院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

  会议开幕式由赵天晓会长、丁赛副所长致辞,彭丰文研究员主持。赵天晓会长指出,这次会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水平的理论思考与现实关怀的体现,民族史研究学者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通过扎实的研究阐释和理论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抓住加强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党和国家铸牢工作大局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撑。丁赛副所长代表中国民族史学会代管单位致辞,她指出,“中华民族历史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次研讨会是为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学术根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将一如既往支持学会工作,更好地发挥代管单位的指导作用,推动学会工作更好地开展。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历史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为一场主旨报告和三场专题报告。主旨报告邀请了四位专家发言,报告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教授主持。首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先生作了题为《从中国历史上的流通货币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报告。报告全面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各时代货币的流通情况,尤其展示了少数民族地区和政权发行和使用的钱币,论证中原王朝在经济、文化上的主体地位体和各民族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显示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必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研究员作了题为《民族史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报告。报告围绕新时代的民族史研究如何加快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提出建议。他认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重对中华民族概念及其特征、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族源关系、通用语言文字和中原主流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作用等问题作深入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王震中研究员作了题为《“大一统”国家形态结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报告,他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国家形态结构造就的这一观点,作为“自在”的中华民族是与“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互为表里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与对“大一统”的国家认同密不可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始终是多面一体的关系。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鸿宾教授作了题为《略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升华与国家建构之关联》的报告。报告讨论了近代以来中国如何调整民族群体与国家之对应的问题。他认为现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再强化,是国家建设内在诉求与因应世界局势发展的合力所为;以民族群体之间的“共通性”为追求目标进而达到“共同”之境界,促使国家进入高度文明的发展,是二者对应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本次会议设有三场学术专题报告,12位专家作了发言。三场报告分别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窦兆锐副社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教授杨须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易华研究员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鸿宾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院长杨文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杂志社贾益编审分别评议。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主任陈建樾研究员作了题为《“伟大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在六届六中全会前后对中华民族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报告重点介绍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延安的传播与初步中国化的过程,通过对毛泽东撰写和修改《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过程的梳理,揭示中国共产党人从“伟大民族的国家”到“伟大的民族国家”的体系性规划和精准定位。
  杨文炯教授作了题为《“四个共同”:理解中国民族史的全新范式》的报告。报告以学科“范式”为切入点,探讨了认知和书写中华民族历史的价值尺度问题。他对传统史观和西方史观予以反思和批驳,指出“四个共同”历史观是一种理解中国民族史的全新范式与话语体系。
  杨须爱教授作了题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理论内涵》的报告。报告对如何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必须从学理上阐明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科学内涵,说清学理依据、重要意义之所在,并论述了当前如何把它贯彻在中华民族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深化研究、书写和知识普及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理论研究室牛玲玲博士作了题为《李大钊新中华民族观的“复合性”特征和历史意义》的报告。报告以李大钊的“新中华民族观”为中心,深入剖析了以李大钊为代表的转型期共产主义革命家的中华民族观的内部结构和演进机制,从而理解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历史观的逻辑起点。
  刘正寅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的报告。报告梳理了各个历史时期“华夏认同”在民族学意义和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差异,特别指出宋辽金之后的“中华认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少数民族不再必然通过“汉化”来体现对“华夏”的认同,“华夏认同”发展为超越族类文化的更高层次的政治文化的认同。
  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研究员作了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史观的改变——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为中心》的报告。报告对传统历代王朝史观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反思与批判。李大龙研究员指出,应客观诠释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处理好中国历史叙述中的边疆政权、少数民族政权。这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更是史学研究者的责任。
  易华研究员作了题为《匈奴夏都统万城:中华民族形成与认同研究之一》的报告。报告通过对匈奴夏都统万城的考察,将考古学、历史学与民族学、人类学相结合,系统研究了游牧与农耕民族之间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与融合,强调北方游牧民族在缔造中华民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共同历史和共同未来将促使中华民族走上融合与认同之路。
  贾益编审作了题为《中国古代的礼仪文教与民族治理:德化政治中的文化认同》的报告。报告介绍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与正统的确立、礼法相依的华夷治理和王化政治下的风俗更替问题,尤其讨论了以儒学为中心的文教推广,论述礼仪文教与各民族文化交流共通的关系及其对古代民族治理所起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苏航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南家与染干》的报告。报告认为,宋金时期“南家”一词并非北魏鲜卑语“染干”和金代女真语“粘罕”的音译,而是汉语自有词。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出现用“家”指称某一人群,用“南”指称南方政权的用法,“南家”借入鲜卑语后演变为“染干”,并提出“南家”也可能是突厥语“桃花石”的词源的设想。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丁慧倩副教授作了题为《元代的教职与清真寺的管理》的报告。报告利用元代文献分析答失蛮、哈的、谢赫伊斯兰、益绵、没塔完里、谟阿津等伊斯兰教教职称谓的含义,讨论元朝对清真寺的管理方式,并对元代回回哈的司是否存在作出推测。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藏学研究室刘欢博士作了题为《错位的分类:从文化交流的视角重新认识吐蕃“重壮贱老”之俗》的报告。报告通过对比汉文、藏文文献关于吐蕃社会对待年老者习俗的记载,指出汉文史料系统记载的矛盾性和所谓吐蕃“重壮贱老”习俗的不成立。同时借助民族学、人类学的“分类”理论,指出族群分类上的错位是导致汉文史籍“重壮贱老”错误认识产生的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苏日朦博士作了题为《互动与交融:清代八旗察哈尔的形成》的报告。报告利用多语种档案史料,清晰梳理了清朝八旗察哈尔的形成过程及其内部复杂多样的族群构成,为考察清代蒙古诸部及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提供了一个范例,进一步揭示历史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学术报告之后,会议开展了圆桌讨论,由苏航副研究员主持讨论。各位专家围绕着何为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如何书写新时代中国通史、中华民族史、中国民族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苏航副研究员总结说,突破既有的民族史观来书写历史非常重要,也很具难度。目前的屏障在于没有解决好传统与现代对接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前提是要完成基本概念的建设,一方面对传统的、现代的、西方传入的各种概念作出清晰的厘定,另一方面还要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创造符合中国情况的新的概念。
  会议闭幕式上,彭丰文研究员作学术总结。她感谢所有学者的精彩报告和评议,指出本次会议的议题都是当前中华民族史的重大理论问题、基础问题、前沿问题,学者发言呈现出“既宏又专”的突出特点,既有宏观的理论探讨,又有细致入微的史料考证,视野开阔,启发思维。本次会议的交流讨论必将推动中国民族史和民族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也必将推动民族史研究的具体问题的深度研究。本次会议参会人员具有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等多学科背景,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观研究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参会人员既有德高望重的学术前辈,又有中青年学术骨干,还有才露尖尖角的青年新秀,体现了老中青三代学人共同攻坚克难、勇挑重担、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和学者担当。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赵天晓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赛致辞
  会议进行中
  会议合影
  文/陈春晓
  图/杨园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