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8-21日,由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八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西夏学学术研讨会”在银川顺利召开,来自国内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敦煌研究院、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所,以及俄罗斯、英国、日本的西夏学专家济济一堂,就“西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发展”“西夏文明的特质”“西夏古籍文献整理”“西夏语言文字与文学”“西夏文物考古”“西夏历史地理”“辽宋西夏金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于数字化的西夏学创新”等研究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深入的研讨。
大会开幕式由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教授主持,宁夏大学副校长李学斌教授致辞。李校长指出西夏学研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重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史理论体系,阐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揭示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大会主旨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伯君研究员主持。宁夏大学原校长兼党委书记陈育宁教授做了题为“民族史学理论的新突破推动西夏学的新发展”的报告,报告中强调近年来西夏学研究在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两点很突出:一是用充分的历史事实,论证西夏文化的根基是中华传统文化,西夏文化是中华文化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二是划清与西方唯心史观的界限,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分割,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所长波波娃教授做了题为“纪念克恰诺夫教授”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克恰诺夫教授的生平和学术贡献,以及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西夏学研究简史,然后对西夏学研究给予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史金波先生报告的题目为“两种西夏文本《坛经》考”,史先生介绍了两种西夏文《坛经》并对其内容和版本进行了考证。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李华瑞做了题为“关于西夏文明史研究的若干问题”的报告,报告基于党项与西夏史料,对西夏文明及其与华夏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阐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聂鸿音先生报告的题目是“《夫子功业歌》:新见的西夏文学作品”,聂先生考证出俄藏7603号残叶为《夫子功业歌》并进行汉译,认为这首诗歌旨在赞美西夏文字的创制者野利仁荣和歌颂西夏国家的强盛,同时讨论了《宫廷诗集》的定名问题,建议改作“应制歌集”。
本次会议设西夏语言文字、西夏历史文献和西夏地理考古三个分论坛。研究内容体现了新时代西夏学研究的成果和未来研究的动向。研究特点都是从一手材料出发,深入揭示文献背后所蕴含的语言文字、历史、经济、文化内涵。同时,本次会议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体现了在党和国家的积极扶助下,西夏学这一“冷门绝学”学科呈现出“有人做、有传承”的向好局面。
正如彭向前教授在总结“历史文献”分论坛时所强调的,本次会议论文有三个特点:其一,始终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在中华民族伟大进程的大背景下,探讨西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发展;其二,充分体现对民族文字文献的重视,西夏学的开展必须立足于文献研究。用少数民族文字翻译的汉文典籍具有互勘、互证功用,可以从版本、校勘、训诂、辑佚等方面全方位促进中华传统典籍研究;其三,能够把新、旧两大类文献很好地结合起来。“历史文献”分论坛多能够直接从出土民族文字文献中挖掘第一手资料,与汉文文献相结合,以丰富的实证探索古代社会与历史。
本次会议收到了大量关于西夏语言文字文献研究方面的论文。正如段玉泉教授在总结中所指出的,与会学者的共识是强调用传统的考据学方法研究西夏的语言文字和文献,并以此为基础,深入讨论西夏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并为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研究提供新材料。
会议在西夏地理考古等研究方面也有很大推进,正如魏淑霞研究员所总结的,既有对“旧材料”的进一步阐释,又有公布的“新材料”。同时,与会学者还强调把西夏出土文献与河西石窟的图像与考古成果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入认识敦煌文化的丰富内涵。
大会闭幕式在西夏博物馆进行,首先由西夏陵区管理处熊军主任致辞。他强调西夏陵区管理处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线,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为抓手,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力度,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目前,西夏陵正在奋力推进申遗工作,希望与会专家对西夏陵申遗及各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孙伯君研究员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致辞。她在致辞中强调了今后西夏学研究的主要方向:(1)西夏学应该朝着为历史语言学、国学研究提供资料这一方向发展,避免低水平的重复解读。今后的西夏文献研究,应该着力使文献解读成果与文献语言学接轨,促进西夏语与同语族语言的比较,促进汉藏语历史语言学研究。同时,利用西夏文献来补充汉语资料的不足,为古代汉语通语和方言的研究提供素材,使西夏文献真正服务于“大国学”研究。(2)推进多文种文献资料的关联研究,构建大文献、大历史的学科视野。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与汉文文献的互证代表了当前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二十五史”是用汉文书写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古文字文献则是用民族文字书写的中华民族历史。民族文字文献可以从“他者”的视角呈现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过程。(3)把西夏文献与“河西走廊”的文物遗存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入阐释西夏文化如何上承敦煌、下启元代,西夏如何吸收中原文化,建章立制,并借助藏传佛教把青藏高原、河湟地区与“河西走廊”、贺兰山一带连成一体,使各民族最终融入中华一体。西夏时期和元代西夏遗民曾经对莫高窟、榆林窟和张掖、武威等石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复与营建,西夏文化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学界应该着力借助西夏文献进一步深入阐释“河西走廊”文物遗存的内涵,进而分析宋元时期“丝绸之路”社会经济文化的特质。(4)利用西夏文本与藏文本的对勘,进一步释读西夏翻译的藏传佛教文本,揭示12世纪西夏所传各种密法与西藏本土各个宗派的关联,弥补藏文佛教史料记载的缺失,并深入阐释蒙元时期流行的藏传佛教与西夏的关联,揭示西夏遗僧在元代为推动敦煌文化向中原内地传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在时任院长李铁映的指示和关怀下成立的院级研究中心,中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管理,首届主任为史金波先生、副主任为白滨先生,办公室主任为聂鸿音先生。现任理事长为赵天晓,主任为孙伯君研究员。中心成立后,与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包括2013年在北京合作举办“第三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2011年开始合作举办四届西夏文研修班、合作刊布西夏文物文献、合作设立研究课题等,本次会议是此前各项合作的延续。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度重视西夏学学科。2023年5月18日,经院务会议批准,西夏学学科又一次被确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特殊学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获得的“登峰战略”四个重点支持学科之一。
2023年6月2日,为开好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强调“加强历史典籍版本的收集,分级分类保护好。同时,要加强对收藏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做好典籍版本收藏工作”。作为中华文字、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古文字、古籍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体现,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资源。座谈会开完后,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又进一步指示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加强西夏文等“冷门绝学”学科的建设,养一批“冷门绝学”人才,并把民族古文字作为本所三大定位之一的“传承文明”的任务来做。
大会合影(于光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