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3):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现代化”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日期:2023-11-24

11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3):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现代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多个国家的四十余位中外嘉宾围绕“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现代化”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今年是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也是推进“一带一路”行动的新起点。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全面总结了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并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一带一路”建设开启了新征程。
  为了深入学习和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论,深入理解过去十年工作的基本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承办了本年度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本次论坛基于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学术视角,围绕十年建设基本经验,系统讨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价值、理论价值和政策价值,并就落实第三届“一带一路”峰会各国元首达成共识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在会上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个新型的共同体中,各国都希望利用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助力解决各国自身的问题。如何平衡自身利益与国际义务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后卫”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摆在学术界面前。民族所副所长丁赛研究员认为,目前学术界需要深刻理解我们各自国家的国情,需要深入理解大变局所对应的新发展理念,需要全面了解其他国家发展经验中的理论逻辑与政策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各自国家的发展创造有价值的理论贡献。为了这一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搭建了多个学术平台,为的就是让各国学者来分享各自国家实现现代化道路中的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研究员认为,过去10年,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国家的内陆地区从“后卫”变成“前锋”,各国的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国家发展改革委杨宜勇研究员认为,做好民族地区的市场建设,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化解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他还认为,虽然中央多次强调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任务,但从实际效果看,建设工作还不尽如人意,这其中的原因,和市场体系建设、市场结构调整的步伐跟不上发展的速度有关。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黄平院长以“乘一带一路之势,走固边繁疆之途:对我国民族区域现代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孙壮志所长以“现代化视域下的欧亚地区治理与一带一路建设”为题,中央党校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褚松燕主任以“以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题,分别就“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地区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等问题作了深入分析。
  本次论坛上,各位国外学者分别从各自国家的建设经验与中国、与“一带一路”的各种联系做了详细介绍。来自哈萨克斯坦国家科学院政治科学研究所的艾德教授(Aidar Amrebayev)以“哈萨克斯坦现代化模式与目前的国际发展项目”为题,阿塞拜疆的阿利耶夫教授(Agshin Aliyev)以“恢复独立后阿塞拜疆语言政策及其影响”为题,埃塞俄比亚亚地斯亚贝巴大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麦赛穆鲁格塔(Messay Mulugeta Tefera)以“埃塞俄比亚的中国制造: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分析”为题,来自喀麦隆的高飞(Patrice Monkam)以“乡村振兴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题,巴基斯坦的明竺研究员(Zoon Ahmed Khan)以“包容性现代化:在多样性中重新定义发展话语”为题,分别作了发言。
  本届论坛还围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理念,设立了两个阶段的学术研讨,围绕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合作前景和评价技术进行了讨论。学者们普遍认为,不仅“一带一路”建设工作进入了“工笔画”阶段,“一带一路”研究工作也进入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新阶段。
  在本次论坛上,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共建国家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促进原先容易被忽视的地区的共同发展,促进共建国家的各族人民共同实现现代化,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因为只有这样的道路,世界才能真正实现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学术界要积极关注这种新型发展的前景,并进行持续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更多的学术力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