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深入推进三至九世纪国家、民族的凝聚与交融研究——第二届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论坛顺利召开
作者:文/苏日朦 图/刘壮壮 日期:2024-07-08
  2024年7月6日,由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承办的第二届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论坛暨“三至九世纪国家、民族的凝聚与交融” 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为“民族所”)顺利举行。民族所王延中所长通过线上视频会议并作开幕式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古代史研究所、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民族历史研究室主任彭丰文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王延中所长在开幕式致辞中对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参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感谢。王延中所长指出,三至九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流动、民族大融和的时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本次会议召开于民族学学科优化调整的大背景下,聚焦三至九世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主题,是学术界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重要会议,对推动民族史学科转型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期待本次会议有效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广度和深度,预祝本次会议圆满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与期望。

  图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院人类学研究所王延中所长为开幕式致辞
  本次论坛的学术报告分三场举行,每个报告由一位专家进行点评,并由每场报告主持人进行本场报告总评。
  第一场学术报告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鸿宾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的吴洪琳教授以《族称与区域间的民族互动: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徒何》为题作学术报告。她通过梳理十六国时期史籍中出现的“徒何”一词的语音与含义变化过程,认为该词的内涵变迁是十六国北朝时期民族区隔与认同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薛海波教授作了题为《北魏建国前后部落与专制政体构建研究》的报告。他认为北魏能实现由部落联盟向专制皇权政体国家形态过渡,是由于拓跋珪对部落的整合,离散和保存部落均是部落整合的方式。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李磊教授作了题为《汉晋体制容量与十六国民族交融的组织维度》的报告。他认为汉晋体制的容量为十六国时期的民族交融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文化土壤;而十六国时期的民族交融又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汉晋体制的内涵和外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博士生徐艺萌的报告《北朝胡族墓志的华夏祖源叙述与民族认同》梳理分析了北朝胡族墓志文本,认为北朝各族普遍秉持“同源共祖”的共识,追溯黄帝等华夏先祖为家族的先祖,加强了胡汉各族的凝聚力与认同感。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主编李大龙研究员,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胡玉春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薛海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学院刘连香教授对本场报告分别作专题点评,李鸿宾教授对本场报告给予高度评价,并对其中涉及的学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二场报告由李大龙研究员主持。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科研院长白玉冬教授的报告《汉突双语突厥鄂尔浑碑文的文本与形制——唐突宗藩关系的确立》,通过分析比对汉突合璧碑文,提出突厥鄂尔浑碑文的创建深受唐文化影响,其尚西的形制可能源自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和道教的影响。民族所苏航副研究员的报告《“河北胡化”新论——基于中原传统的阐释》,从差序格局、家国二重性、人情博弈三个角度探讨了“河朔故事”的道德和政治基础,指出“河朔故事”是中原传统政治和文化模式的新发展,而非胡化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齐会君博士的报告《唐朝与边疆政权间虚拟亲属关系的名与实——以兄弟、舅甥关系为中心》,提出唐朝与边疆政权缔结虚拟亲属关系既是拉拢对方的手段,也是维持以唐朝为尊的天下体系的一种柔性方式,更是唐代各个政权共同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路径。本场报告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李锦绣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鸿宾教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学刊》杂志社副总编冯金忠研究员作专题点评。李大龙研究员对本场报告进行了总评,并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第三场报告由李锦绣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代中外关系史副主任孙昊副研究员的报告《中古北方民族交往格局嬗变与东北民族的勃兴》,通过阐释东北边疆“地方因素”不断形塑的内聚趋势,分析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新范式对边疆区域历史研究产生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陈浩副教授的报告《塞外“中国”考——以中古西域非汉语人群对高昌的称谓为中心》,通过对Tabğaç一词的语文学辨析,结合早期突厥人的语言及其所使用的粟特文的音译规律,提出Tabğaç系汉语“大国”之音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章泽玮的报告《中古正史“蛮传”的缺位》认为,《隋书》《晋书》“蛮传”缺位背后的原因是随着隋唐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和隋唐政权对西南和南海地区的经略,“华夏边缘”向外延伸,“蛮”的概念漂移到了西南地区和南海诸国。本场报告分别由《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冯立君教授,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白玉冬教授,中国社科院民族所苏航副研究员作专题点评,李锦绣研究员作总评并交流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苏航副研究员主持圆桌讨论与闭幕式。与会学者围绕三至九世纪国家、民族的凝聚与交融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并指出当前民族史研究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途径。
  彭丰文研究员为本次论坛作学术总结。彭丰文指出,本次论坛报告内容丰富,研讨深入,主题突出。报告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紧扣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题,突出中华文明五个特点。同时,与会专家学者作了精彩评议,达到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本次研讨会的新史料、新方法和新观点为民族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深入开展,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

图2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院李鸿宾教授主持分场报告

图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李大龙研究员主持分场报告

  图3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李锦绣研究员主持分场报告

  图5 会议合影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