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全国民族古文字“冷门绝学”后备人才培训班圆满结业
日期:2024-07-17

2024年7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及北方民族大学联合主办,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承办的全国民族古文字“冷门绝学”后备人才培训班在宁夏银川北方民族大学圆满结业。此次培训班得到了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的业务指导和大力支持。培训班汇聚了来自国内外2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民族学等相关专业学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探讨和学习了民族古文字文献的相关知识。培训班邀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丰富详实,涵盖了西夏文、回鹘文、突厥文、女真文、契丹文、察合台文等多种民族古文字,为学员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术盛宴。

  中国民族古文字是中华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古文字和传入中国的古代域外文字所记录的文献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体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资源。虽然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该领域对精通文献学、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仍然迫切。目前民族古文字文献学科的带头人普遍面临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许多文种的研究传承正遭遇后继乏人的困境。因此,加强民族古文字研究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后备人才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此次培训班就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破解人才断档难题,形成后备人才梯队”为目标,面向对“冷门绝学”抱有浓厚兴趣的青年学生,为民族古文字文献学科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王延中所长以《加快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为题,为学员作开班第一讲。他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需要学术界从中华民族诞育、形成和发展史中寻求理论答案。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必须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及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坚持并逐步提升理论界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
  此次培训班在银川市召开,汇聚了多位西夏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聂鸿音研究员首先讲授“西夏文字导论”,介绍了西夏文字的创制历史及其使用情况。他详细讲解了西夏文字的造字方式与形体结构,重点介绍了楷书、篆书、草书等不同书体文献的解读方法,并结合避讳字、异体字、讹体字等特殊文字用例,强调了西夏文献解读的原则和规则等。随后,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段玉泉研究员与彭向前研究员为学员讲授了“西夏文献选读”。段玉泉研究员以《经律异相》第十五卷中记载的“跋难陀为二长老分物”为例,逐字逐句讲解翻译,并讨论了人称后缀等语法问题。他强调要注意西夏文献阅读中出现形近致误、音同致讹等问题。彭向前研究员以《孙子兵法三注》为例,介绍了“夏译汉籍”中语文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并通过《孙子兵法》西夏文本中学界解读错误或者偏颇的问题进行了精妙的解释,是使用民族文字文献为汉文经典校勘的绝佳范例。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伯君研究员为学员讲授了“西夏文献的语文特征”,她以《番汉合时掌中珠》中的特殊注音字为切入点,带领学生熟悉西夏语“此方无”音节注音汉字中的训读和“切身”字,并结合《五音切韵》中“三十六字母”的西夏语译文,归纳了12世纪河西方音的“党项式”汉语的独特特征。北方民族大学孙昌盛教授介绍了《吉祥遍至口合本续》的出土情况、基本内容,考证了《本续》诸译本与注本的著者和藏文底本,讲述了汉藏译经的传统以及《本续》作为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实物之一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孙颖新副研究员详细分析了西夏文献中的通假现象,举例介绍“同音借用”“同源通用”等西夏文字通假的类型及其成因,她指出利用通假可以纠正此前西夏文文献的一些误读、为西夏疑难字的解决提供路径。最后,北京语言大学麻晓芳副研究员介绍了西夏语的系属与语言类型,并就西夏语动词的趋向、一致关系、体、式、名物化等几种主要语法范畴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聂鸿音研究员授课

段玉泉研究员授课

彭向前研究员授课

孙昌盛教授授课

孙颖新副研究员授课

麻晓芳副研究员授课  
  回鹘文、突厥文、粟特文、察合台文也是本次培训的重点内容。首先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铁山为学员讲授“回鹘文概论”“粟特文概论”“突厥语概论”。他从字母表开始,介绍了回鹘文的各种字体及文献类别,并讲解了突厥文和粟特文的使用时间、文字概况及文献发现情况。新疆大学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教授为学员们讲授“回鹘文献选读”,逐字逐句解读回鹘文《金光明经》忏悔灭罪传,同时对汉语借词、梵语借词以及时态、格位等语法现象进行了详细解释。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白玉冬教授讲授“突厥碑铭选读”,他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在蒙古国考察的最新发现,随后带领学员认读了古代突厥鲁尼文字母及换写、转写符号表,选取《暾欲谷碑》第一碑文西面进行讲解翻译。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米热古丽·黑力力副研究员介绍了中古时期西北地区通行的察合台文《巴布尔传》《和卓传》等文学文献的历史背景与研究概况。

张铁山教授授课

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教授授课

白玉冬教授授课

米热古丽·黑力力副研究员授课
  契丹文、女真文培训也引起学员热烈反响。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院长吴英喆教授为学员讲授了“契丹文概论”“契丹大字选读”“契丹小字选读”。契丹文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吴老师分别介绍了两种契丹文字文献的收藏与解读研究情况,并分别选取《北大王墓志》《大金皇帝都统行略郎君行记》作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文献的代表进行了解读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伯君研究员为学员讲授“女真文概论”,介绍了女真文字的创制和使用情况,梳理了存世女真文文献研究概况,并讨论了学界对女真文性质的三种不同观点。

孙伯君研究员授课

吴英喆教授授课
  培训班也重点关注了“三交”史与文献数字化等方面。北方民族大学杨蕤教授讲授了“多维视角下的‘三交’史研究”,讲解“三交史”的学科及学理背景,指出“三交”中交往、交流、交融三者呈现出从初级到高级的依次递进关系,并从人口移民、经济往来、战争冲突、通婚和亲、思想科技、方言地名、地理形胜、制度政策、民族风尚、衣食住行、基层组织等方面介绍了“三交史”的研究资料。北方民族大学景永时教授则介绍了“西夏文及文献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问题”,展示了各种西夏文计算机字符集,如格林斯蒂德、无我与克平、林清、台北史语所、景永时与贾常业、中华字库工程中的西夏文字符集等,以及西夏文字符的编码与输入和文献数据库的研制等。

杨蕤教授授课

景永时教授授课
  为提高授课效果,培训班还组织了西夏王陵现场教学和专场答疑活动。现场教学由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北方民族大学王巍老师等带领学员到西夏陵3号墓及5、6号墓周边进行了考察。带队教师为学员们详细讲解西夏陵的基本情况,并参观西夏陵博物馆陈列展,使他们对西夏语言文字的使用者党项民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专场答疑由麻晓芳副研究员主持,聂鸿音研究员、孙伯君研究员、张铁山教授、孙昌盛教授、彭向前研究员、米热古丽副研究员等授课专家出席并回答了学员关于西夏语言文字、察合台文收藏、夏译汉籍、藏语文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王巍老师西夏陵现场教学

专场答疑活动
  7月14日,培训班顺利完成所有授课内容,并召开结业仪式。结业仪式由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伯君研究员主持,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院长杨蕤教授致闭幕词。杨蕤教授对此次培训班的主办方、承办方及授课专家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此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民族古文字后备人才培养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标志着民族古文字研究后继有人、生机勃勃。学员代表牛津大学王实、武汉大学蔡萌、河北师范大学李昊岩三位同学发表了学习心得。他们一致表示通过集中学习西夏文、回鹘文、突厥文、女真文、契丹文、察合台文等文字,感受到了中国民族古文字非同寻常的魅力。授课专家严谨治学态度和深厚学术功底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培训班学习不仅拓宽了学员们的学术视野,更激发了他们对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的浓厚兴趣与责任感。西夏王陵和博物馆的实地考察更使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民族古文字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价值。今后将以这次培训为契机,沿着正确方向,继续深化对民族古文字的研究与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授课专家聂鸿音研究员、张铁山教授、孙伯君研究员、杨蕤教授、彭向前研究员、孙昌盛教授、景永时教授为完成课程的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学员代表王实发言

颁发结业证书
  此次全国民族古文字“冷门绝学”后备人才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是培养民文古籍与汉文古籍兼通、文史哲兼通的复合型人才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推进“冷门绝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专业的课程讲授和专家的悉心指导,使学员们深入学习了民族古文字文献的基础知识,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和认同,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和中华民族历史观,也进一步激励他们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践行者和有力传播者。这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领域的莘莘学子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也为全国民族古文字“冷门绝学”人才培养工作开辟了新思路,更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为学科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这些学员将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进一步推进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向纵深发展。
 
  撰 文:麻晓芳 孙  森          
  摄 影:程佳玉 崔彦娟 周伟 白鹞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