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 “冷门绝学”语言文字研究高端论坛在敦煌成功举办
作者:供稿:麻晓芳 供图:王佳 日期:2024-10-14

为了融通“汉语言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两大学科体系,促进汉语、民族语及相关古文字等多学科交流互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文》编辑部、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和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24‘冷门绝学’语言文字研究高端论坛”于2024年10月11日至13日在敦煌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敦煌研究院、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新疆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三十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

会议开幕式由敦煌研究院李国研究员主持,杨富学研究员代表敦煌研究院致欢迎辞。杨富学研究员指出敦煌地区自汉代就是多民族交流的地区,在敦煌研究院建院八十周年之际,各位学者相聚敦煌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通过这次会议,希望学界更关注敦煌,关注敦煌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伯君研究员代表古文字研究会致辞,她指出敦煌所在的“河西走廊”有很多宝贵的用民族古文字记录的文献资料,也是各民族语言的交汇之地,这些文化遗存是藏、回鹘、契丹、党项、蒙古等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重要体现,更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和西方沿“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此次会议与会专家是能够融通汉语文和民族语文两大学科领域的学者,大家围绕语言接触和文字借用等问题的讨论,一定能够进一步推进“冷门绝学”语言文字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中国语文》编辑部刘祥柏研究员在致辞中介绍了此次会议的缘起,并介绍了《中国语文》开设的冷门绝学专栏,他指出无论是汉语还是少数民族语都有大量的冷门绝学材料值得研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世界发现了敦煌,发现了中国的冷门绝学,接下来我们也应该加强研究,将冷门绝学推向世界。   

大会主题报告阶段,与会专家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汉语方言与语言接触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王洪君教授以北京知青插队多年跟当地方言长期密切接触的实证,提醒学界注意方言接触的复杂性,研究者还要考虑其中的认同心理等个体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杨永龙研究员介绍了青海干沟话自指用法的“的”的用法及其来源,土族语使用者转用汉语时将形动词的自指功能带入干沟话的“的”。南开大学曾晓渝教授讨论了兰银官话双层性的特点,由单字调、连字调组成声调双层结构系统,单字调类处于简化过程,连字调反映原调调类,但未必保留原调调值。 

古代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聂鸿音研究员运用西夏文陀罗尼、字书、诗文集等材料对西夏语元音的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西夏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敦煌研究院杨富学研究员介绍了元代敦煌文献中藏文与其他民族文字的共见情况,并从文字共享角度探讨了藏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内蒙古大学吴英喆教授介绍了契丹大字的性质特征、所记录的语言单位以及契丹大字与契丹小字的对应关系。新疆大学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教授全面梳理了回鹘文《阿含经》各文本,讨论了直译、摘译以及夹写汉字三种文本特征。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继红教授介绍了《百二老人语录》满汉文本的内容与结构,并讨论了创作与翻译过程形成的互文性特征。北京语言大学麻晓芳副研究员借用古代汉语中“连类而及”术语,探讨了西夏文用字中构件趋同的文字类推现象。中央民族大学胡素华教授运用彝语现代口语及其方言和古彝文文献资料,对彝语名词和动词的形态及句法分布特点进行梳理,并与古汉语相关资料进行了比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吴宇博士对西夏语复句的类型进行了归纳,并讨论了关联词的用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吴益威博士重新考察了《回回药方》支思韵字的对音,发现整体对音规律显示支思韵自成音类且读成舌尖元音,齐微韵字则读成舌面元音。 

古代汉语研究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伯君研究员运用辽金元史料和韵书,结合十二世纪河西方音材料与西夏文文献资料推测汉字“辇”在北方话中读作n-声母源自河西方音。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赵长才研究员以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为基本材料,考察中古时期表示原因询问的词语和结构形式,并尝试建立中古汉译佛经原因询问的表达系统。安徽师范大学储泰松教授从佛典中“中国”一词谈起,讨论了佛典的翻译与阐释对汉语通语意识构建的作用。西南大学孟蓬生教授推测了从甲骨文到战国文字中“丈”字的演变过程,追溯了“丈”字的来源。厦门大学叶玉英教授从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中的地名、人名以及甲骨文中的同源词和谐声通假等资料探讨从原始汉语到商代雅言所发生的语言类型转换。宁夏大学段玉泉研究员从“设囚”“设贫”“散囚”三词出发,运用番汉对勘的方法,考证古代汉语中“设”“散”“转”等词语的意义。番汉对勘的方法可以用于解决汉语研究中的问题,还可以作为传统汉语训诂方法的补充。中国人民大学李建强副教授讨论了梵语重音与中古汉字声调之间的对应关系。江苏师范大学王为民教授讨论了官话方言古庄组声母字与精组字的演化情况。 

濒危语言文字文献研究方面:敦煌研究院李国研究员、张先堂研究员考察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写本文献的合文资料以及莫高窟、榆林窟的游人题记中保存的民俗合文,介绍了合文的使用范围和功能。兰州大学敏春芳教授调查濒危语言保安语活力现状,对语言本体功能与使用功能进行了深入考察,并报告了保安语活力不足,已经走向濒危等情况。 


会议现场 

此次“‘冷门绝学’语言文字高端论坛”的顺利召开尝试融通“汉语言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两个学科,为汉语、民族语及相关古文字等多学科研究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提倡加强敦煌、黑水城出土汉文、梵文、粟特文、回鹘文、藏文、西夏文等考古资料的整理、释读与石窟笔画的互证研究,对进一步加强“冷门绝学”语言文字的研究,推动利用古今语言文字资料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将继续致力于推动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促进“冷门绝学”学科发展,为阐释民族古文字文献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力量。 


参会代表合影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