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研讨会顺利召开
作者:丰晓旭 日期:2025-05-01

2025年4月2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321会议室召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民族文化室主办。来自中国社科院民族所、新闻所、社会学所及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24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持所务工作的丁赛副所长全程参加本次学术研讨,并在会上致辞及作总结发言。丁赛副所长指出,民族文化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我所的传统优势领域。持续举办此类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主题学术研讨会,对于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以 “三大体系” 建设为目标,产出标志性成果和培养高端人才,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创新,推动对于学科建设改革的深度思考。 

本次研讨会由民族文化研究室主任孙嫱副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持所务工作的丁赛副所长对前来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地感谢。 

本次会议共分为“理论新探”“史料新见”“文化新生”“实践新知”四个分主题。“理论新探”研讨环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曦教授以“传统与现代:传统性的认识” 为题,梳理了“现代性”和“现代化”相关概念的形成,认为深入剖析世界乃至中国关于 “传统”的概念大有裨益。民族所吴乔副研究员围绕“宗教人类学基础理论与现代中国宗教实践”,对概念与命题的人际传播方式、发生学原理及定义特征、命题的形式逻辑和路径依赖规律做了展开了讨论。民族所宋颖副研究员则从 “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技术场景之中的创变论”的角度,从内容、形式、结构、功能四个维度探讨了创新和转化路径。民族所王子涵助理研究员围绕“媒介化视域下对传统文化现代传播机制的重塑”展开讨论,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应通过再造空间结构、拓展时间维度、回归生活属性、激活内容生产等方式探索传播路径。刘正爱研究员、郭宏珍研究员、向芬研究员作为本环节的与谈人,分别对上述发言做了专业点评与讨论。 

“史料新见”研讨环节,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魏文副研究员以“洛扎拉隆寺早期汉式大木构建筑遗存考——唐宋之际中原建筑文化在西藏”为题,用建筑考古的办法和相关藏文文献结合,初步认定属于比较典型的晚唐-五代建筑样式,可为我们对汉藏建筑交流的认识提供补充。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刘冬梅教授聚焦嘎玛寺嘉羌乐舞,深入探讨了明代汉藏礼乐互动,分析了其背后蕴含的秩序构建与社会整合意义,认为通过该案例让我们看到了礼乐互动不仅体现“礼别异”的秩序构建,更通过“乐合同”的情感凝聚,重塑边疆社会的文化归属感。民族所廖旸研究员以“见远显微——噶当十六明点教法中的宇宙模式”为题做了分享,结合图片分析与藏文历史典籍,认为梳理十六明点的体系脉络,其中蕴藏的宇宙模式应予重点关注,它体现出层层规律递进的结构,严整谨密。民族所赵月梅副研究员以通辽地区博物馆为例,总结了通辽地区博物馆践行“第二个结合”的现状和典型措施,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发展路径建议。廖旸研究员、张曦教授和郭宏珍研究员对本环节的发言做了深入点评与讨论。 

“文化新生”研讨环节,孙嫱副研究员提出嵌入式发展这一中观层面的阐释性概念,以靖西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为例,分析文化资本化嵌入地方社会结构与传统,认为嵌入式发展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本土模式。民族所吴凤玲副研究员以大理白族甲马为例,分析了非遗在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创新发展问题,重点探讨了甲马非遗体验和甲马文创产品两种甲马融入旅游的路径,以及他们在游客体验大理慢生活和表达现实需求与关切方面的作用。民族所张嘉馨助理研究员分析了南岛语族文化从“文化概念”到“政治话语”的建制化过程,通过政策文本定量分析和文化项目调研,对这些干预性政策机制做了深入的分析。民族所丰晓旭助理研究员以大理凤阳邑乡村文旅发展为例,分析融合共生理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应用问题,并从制度设计层面对组织协同、资源活化、技术赋能、分配保障等内容做了分析。北京体育大学齐飞老师围绕“文体旅融合新动能”,梳理了文体旅融合相关的政策内容、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从限制因素的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张曦教授、刘海涛研究员、朱迪研究员、李劲松老师分别对发言内容做了细致的点评与讨论。 

“实践新知”研讨环节,浙江大学未来影像实验室庞胜楠研究员基于文化场域理论与技术哲学视角,探讨了沉浸式体验空间如何通过“感知—交互—意义”的三维架构驱动传统文化现代化,聚焦传统文化符号重构与价值再生、平衡商业化诉求与文化真实性两个问题做了分享。中国边疆研究所詹绍菓助理研究员基于劳动力、土地、资本与技术要素视角,结合西南、东北和西北的案例,分析了边疆地区旅游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与发展模式。南开大学刘华芹副教授以“城郊“三元社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困境与路径”为题,结合津郊张家村的田野调查,分析了“城郊“三元社区”在生活空间、社会待遇、人际交往、心理认同等方面面临的区隔问题,提出应从空间规划、社区治理、文化层面、制度等层面加以重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景嘉伊助理研究员对李子柒和中国奚两个案例进行了深入探析和系统比较,认为叙事与共情的理论价值,值得引发网络传播中更深的思考与理论构建,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张曦教授、刘海涛研究员、向芬研究员、朱迪研究员对该环节的发言做了详细的点评与讨论。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优质跨学科平台,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