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及宁夏大学联合主办,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第二届全国民族古文字“冷门绝学”后备人才培训班在宁夏大学正式开班。此次培训班汇集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东京大学、根特大学等国内外3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相关专业的学员参加了培训。
此次培训班自启动招生伊始便备受学界瞩目,培训班得到了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的业务指导和大力支持,特邀国内民族古文字研究领域多位专家,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聂鸿音研究员、孙伯君研究员、孙颖新副研究员、吉毛措副研究员,宁夏大学杜建录教授、彭向前教授、段玉泉教授,北方民族大学景永时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赵志强教授,新疆大学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教授,内蒙古大学吴英喆教授,兰州大学白玉冬教授、吐送江·依明教授,西北民族大学才让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张铁山教授、高娃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麻晓芳副研究员等担任培训专家,分别围绕西夏文、满文、回鹘文、契丹文、突厥文、藏文、女真文等“绝学”民族古文字进行授课,并安排对世界遗产西夏陵遗址进行现场教学。
培训班开班式于7月14日上午在宁夏大学怀远楼报告厅隆重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伯君研究员主持。宁夏大学副校长聂丹教授首先致辞,她代表宁夏大学对远道而来的领导专家和青年学子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她介绍了宁夏大学的优势特色学科及在西夏陵申遗工作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她指出民族古文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其传承研究不仅是对“冷门绝学”的坚守,更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守护。她特别提到在去年首届“冷门绝学”后备人才培训班课程上,亲眼目睹学员们潜心研习民族古文字的热忱与专注,这种当代青年自觉传承民族文字的责任担当,让我们看到了破解“冷门绝学”人才断档困境的曙光。最后她从“以坐冷板凳的定力深耕专业”“以交叉融合的视野创新研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站位传承文化”三方面对本届学员提出殷殷期望。
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杜宇主任在开班式的致辞中表示,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培养“冷门绝学”后备人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参训学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民族观和中华民族历史观,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成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真正实现“冷门不冷,绝学不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赛研究员在开班式上介绍了民族所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古文字、培训“冷门绝学”后备人才的责任和担当。她指出,值此西夏陵申遗成功之际,举办本次培训班具有特殊意义。民族古文字作为中华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记录的语言和存世文献构成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本次培训班以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建设后备人才梯队为根本目标,通过创新培养模式,为全国民族古文字“冷门绝学”人才培养工作探索新路径、树立新标杆,切实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生力量。
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教授在开班式上深入阐释了“冷门绝学”的时代价值。他认为冷门绝学绝非简单的学术概念,而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边疆稳定和文化主权。我们要通过盘活、传承“绝学”,逐步提升学术话语权。“冷门绝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共同发展。杜教授呼吁学员们学习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精神传统,要胸怀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以守护文化基因、筑牢精神家园为己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聂鸿音研究员在开班式致辞中指出,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人们去探索未知的“绝学”,从最初的好奇心,到随着知识积累而对这门学科产生日渐浓厚的兴趣,直至最终踏上专业研究之路。他特别强调,真正的“绝学”研究需要迎难而上的勇气,尤其是面对艰深的语言文字系统时更要保持学术韧性。举办“冷门绝学”培训班的初衷并非承诺能给学员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而是希望帮助大家在各自领域开拓视野、汲取养分。
北京满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专门史专业兼职教授赵志强教授在开班式上欢迎学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相聚宁夏大学,共同学习“绝学”。他指出学术之路注定是平淡、寂寞而艰辛的,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唯有甘坐冷板凳、潜心钻研,方能真正使“冷门不冷,绝学不绝”。赵教授强调学习“冷门绝学”要时刻牢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已任,勉励学员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学术沃土上深耕细作,收获丰硕成果。
开班仪式结束后,培训班正式授课开始。北京满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专门史专业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冷门绝学创新研究院导师赵志强教授以《满文文献导读(一)》为题,为全体学员讲授第一堂课。
此次培训班的举办躬逢西夏陵申遗成功的文化盛事,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7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法国巴黎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矗立于贺兰山下的宏伟遗迹,成为世界认知中华文明的崭新窗口——它不仅见证了西夏王朝近两百年的兴衰与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地位,更以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基因,实证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包容性与统一性。申遗成功不仅是对西夏陵遗产价值的国际认证,更为“冷门绝学”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培训班特邀请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教授讲授“西夏历史与文明特质”,为我们认识西夏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西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的文化特质提供重要参考。
培训班主办方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始终致力于推动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的人才培养与学科传承,在此次培训中围绕招生筛选、课程设计、师资遴选等关键环节进行了周密部署,重点讲解突厥文、西夏文、满文,兼顾契丹文、女真文、回鹘文、藏文等中古北方较有影响的“王朝文字”,力求课程学术深度与实践广度相结合。为着力培养兼具民文古籍与汉文古籍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切实保障“冷门绝学”有人继承、有所发展,助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增添学术星火。此次培训班的举办,不仅契合了西夏陵申遗成功所引发的学术热潮,也为“冷门绝学”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届全国民族古文字“冷门绝学”后备人才培训班现场
第二届全国民族古文字“冷门绝学”后备人才培训班合影
(供稿:崔彦娟 梁丽莎 供图:程靖芝 包卓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