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第二届全国民族古文字冷门“绝学”后备人才培训班圆满结业
日期:2025-07-23

2025年7月20日,第二届全国民族古文字冷门“绝学”后备人才培训班在宁夏大学圆满结业。本次培训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及宁夏大学联合主办,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并得到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的业务指导。培训班为期7天,吸引了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学员,专业背景涵盖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民族学、古典文献学、哲学等领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学员们系统研习了民族古文字文献知识。培训班特邀15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教学团队,课程内容覆盖西夏文、突厥文、回鹘文、契丹文、藏文、女真文、满文等多种民族古文字。本届培训班通过专家授课、互动讨论、西夏陵实地研学等多种培训模式,在学员中播下冷门“绝学”研究薪火,为进一步培养绝学后备人才提供了学术支撑。

培训班于党项故地银川市举办,恰逢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历史性时刻,为将西夏学“学术传承”与“遗产守护”深度融合,本次特邀西夏学界的著名学者,对西夏语文特点、文献解读方法、西夏文明特征等进行了重点讲解,同时安排了赴西夏陵世界遗产现场教学。聂鸿音研究员系统阐释了西夏文字的创制背景与发展脉络,通过对比汉字“六书”理论,剖析西夏文字的构形原理与造字规律,并现场指导学员掌握音读技巧。孙伯君研究员以西夏文献的语文特征为切入点,总结了西夏译音用字的规律和特点,进而解析了西夏语和河西方音的语音特征,并指出了这些特征对判断元代西夏后裔在河西和中原活动遗迹的作用。彭向前研究员依托西夏文史书、兵书、谚语、佛经等多元文献,梳理词义引申脉络,示范西夏文文献研究的系统性方法。段玉泉研究员以《类林》为例,详解西夏文献的解读方法以及在文献对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景永时研究员全面梳理了西夏文献的版本源流与数字化进展,首次披露的四件未刊布文献的版本信息。杜建录教授系统阐述了西夏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特质,论证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中的历史定位。孙颖新副研究员通过通俗易懂的图示,解析“同音借用”“近音通假”“同源通用”“跨语言通假”四类通假现象的形成机制。麻晓芳副研究员介绍了西夏语的系属分类与语言类型,重点讲解动词趋向、一致关系、名物化、示证等核心语法范畴。西夏文系列课程从文字构造、语音特征、语法体系到文献解读、版本考订、文化文明,全方位构建西夏学研究完整的学术框架,系统开展了西夏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交流交往交融的教学实践,为学员提供了兼具方法论深度与前沿视野的研究范式。 

聂鸿音研究员授课


孙伯君研究员授课


段玉泉研究员授课


孙颖新副研究员授课


景永时研究员授课


麻晓芳副研究员授课


杜建录教授授课


彭向前研究员授课

培训班同步开设契丹文、女真文、回鹘文、突厥文等民族古文字专题课程。吴英喆教授阐释了契丹文字的创制源流与现存文献谱系,并以《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萧查剌相公墓志铭》为例,逐句破译契丹小字,阐释契丹小字的研究方法。孙伯君研究员全面介绍了现存女真文碑铭文献,对女真文字的性质、女真语的研究方法等做了系统介绍。阿依达尔教授按照前胜光、胜光和后胜光三期断代解析回鹘文文献流变,通过佛经、占卜书、借贷文书等多元文本,实证词汇演变与语法特征。吐送江·依明教授聚焦敦煌、文殊山石窟题记,分析题记格式与研究现状。张铁山教授系统解构了回鹘文字母体系与字体演变,厘清突厥文、粟特文的时空分布与文献谱系。白玉冬教授通过雀林碑等实例,讲解突厥语语法现象及词汇特征。这一系列课程从文字源流、文献解读到语言分析,深入展现了民族古文字研究的系统方法与最新成果。 


吴英喆教授授课


阿依达尔教授授课


张铁山教授授课


吐送江·依明教授授课


白玉冬教授授课

培训班在首届基础上扩容课程体系,新增满文、藏文两种文字课程。赵志强教授梳理了满文创制改革历程,阐述满文档案、图书、碑刻等文献的学术价值与研究现状,并深入讲解了满文老档的研究路径和方法;高娃教授全面梳理了国内外满文文献的收藏与研究情况,并从语言学角度讲解了满文满语的基础知识,并选取两段满文文献,详细讲解其语句构成规律,为初学者跨入满学门槛提供了门径。才让教授以藏译《八阳经》为例,逐句解析藏文专有名词和虚词的使用方法,阐释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为民族“三交”提供了实证载体;吉毛措副研究员系统讲授了藏文的创制背景、发展演变、书写规则及文献主要类型,特别对古藏文文献与藏文古籍的概念进行了学术界定,她还介绍了藏文拉丁转写规则和数字资源,并重点分析北京地区藏文碑刻文献的分布特征,文献价值与研究方法。  


赵志强教授授课


高娃教授授课


才让教授授课


吉毛措副研究员授课

为提高授课效果,使学员实地感受民族古文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培训班特设西夏陵世界遗产现场教学活动。活动由宁夏西夏陵区管理处熊军主任、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和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彭向前带领和讲解,学员通过浏览博物馆展品和深入西夏陵核心遗址区,实地感受到了民族古文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切实体悟了西夏是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彭向前研究员在西夏陵博物馆实地教学 

7月20日下午,培训班顺利完成所有授课内容,召开了结业仪式。结业仪式由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副院长、西夏学研究院院长彭向前研究员主持,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朝克研究员致闭幕辞。朝克研究员表示,这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古文字与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也是推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及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结业式上,学员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池宸炜、根特大学左志刚、北京大学赵天宇,以及新疆大学教师周英惠分享了学习心得。他们表示,通过系统学习西夏文、满文、回鹘文、藏文、女真文等“绝学”文字,深刻感受到中国民族古文字的独特魅力,在专业知识与研究方法上获益良多。专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不仅为他们树立了学术典范,更在心中播下了传承民族古文字的种子。这颗种子必将让冷门“绝学”薪火相传、焕发新的生机。 


学员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池宸炜发言


学员代表根特大学左志刚发言


学员代表北京大学赵天宇发言


学员代表新疆大学周英惠发言

在结业式上,主办方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伯君研究员指出,本次培训班旨在通过系统地学习民族古文字课程,帮助学员打通汉文和民族古文字之间的壁垒,融通民族古文字学科和民族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这不仅有助于阐释民族古文字文献所蕴含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王朝的历史文化特质,推动本学科创新发展,更有利于在国际上争夺学术话语权。聂鸿音研究员表示如果年轻人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民族古文字文献资料,将全力提供学术支持。最后,授课专家为完成课程的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本次培训班是在首届培训班取得成功经验基础上的深化与拓展,为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激发了广大青年学子对民族古文字的研究热忱,有力地推动了冷门“绝学”学术薪火的传承。培训班通过系统性课程讲授和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学员们不仅了解了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的知识谱系,更深刻认识到民文古籍与汉文古籍融会贯通、文史哲知识兼收并蓄的重要性。培训有效增强了学员们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学子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践行者和有力传播者的使命担当。值此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际,培训班创新设置“遗产现场课堂”,引领学员于陵区碑刻文字间触摸文明脉搏,在博物馆典藏中破译文物密码,感受古人智慧结晶,领悟冷门“绝学”的传承使命。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有志青年以此次培训为起点,坚定地走上了民族古文字研究与传承的道路,为“绝学”的赓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主办方将继续总结两次培训的经验,坚守学术初心,持续深化对民族古文字的研究与探索,着力培养冷门“绝学”后备人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学术智慧。 

(供稿:崔彦娟 程靖芝   供图:程靖芝 包卓凯)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