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中国民族研究社团第六届联合学术大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新疆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联合主办,会议主题为“新时代民族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来自中国社科院的十五家民族类全国性学术社团、数十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家民委等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联合大会。
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正江在欢迎辞中指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深刻意义,指出新疆大学作为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之一,正致力于整合多学科力量,构建扎根西部、面向全国的学术高地,希望各位专家继续支持新疆大学的“双一流”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新疆大学刘正江副校长致辞
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党委书记赵天晓在致辞中指出推进新时代民族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植根历史沃土,深刻阐释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中华文明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逻辑。同时也要聚焦时代命题,关注“国之大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民族所赵天晓书记致辞
中国社科院民文所党委书记徐文华在致辞中指出边疆的繁荣景象正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与民族工作辉煌成就的生动体现。新时代民族工作者应坚持理论和学术的独立自主,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民族学知识体系,推动形成富有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学术团队与学派,共同促进民族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
民文所徐文华书记致辞
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副司长李计勇在致辞中指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诸多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仍未厘清,诸多重要的基础性、全局性问题仍未解决。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将继续为民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等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积极支持。
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副司长李计勇致辞
本次大会有16位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多位学者试图跨越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政治学乃至信息技术间的学科壁垒,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总概念之下,重构叙事与阐释的基本单元。
重审“共同体”的历史纵深与文明基底
在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会长、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民族所原所长王延中的发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总体框架中理解。他认为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六大领域中实现结构性嵌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编审、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大龙则从历史话语体系重构的角度指出,当前关于“中华民族”的叙述仍受到西方民族主义范式的影响,而中国传统中“五方之民”“华夷一体”的观念,才是理解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更贴切框架。他主张重返中国历史自身的分类逻辑与叙事节奏。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关凯进一步质疑了民族学知识体系的“本土化”限度。他指出,民族学自引入之初就面临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当前,核心任务在于摆脱“本土化”适应主义的束缚,着力构建具备主体性的“自主知识生产”体系。喀什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基地教授牛汝极则从国际话语权角度指出,中国突厥语研究在推动跨境语言研究、建立裕固语动态数据库等技术性工作的同时,应实现从“文明对话参与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转变,同样凸显了鲜明的主体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主任张少春研究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出发,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现代化的历史主体,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主体、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文化主体。只有站在民族复兴的全局高度,统筹中华民族的民族、制度、社会和文明四方面建设,才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字、文学与符号:共同体的话语建构与记忆政治
中国突厥语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民族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孙伯君通过对西夏文文献与文物证据的解读,指出西夏对中华文明高度认同,其治理有效促进了河西走廊与中原的一体化进程。中国蒙古语文学会秘书长、民族所副研究员布日古德聚焦多文种摩崖题记石刻铭文,她指出此类文献为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治理、文化融合及文字变迁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新疆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吴轶群将视线投诸清代,指出清朝系统绘制西域人物图像,以艺术方式强化政治认同,展现出清代在构建国家认同与文化整合方面的深远努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民文所藏族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意娜认为民族文学是民族“活态的记忆档案”,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经验与情感体验。中国《江格尔》研究会秘书长、民文所副研究员玉兰指出英雄史诗《江格尔》不仅是蒙古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遗产。通过学术会议、跨界展演与数字化存档,这一古老叙事传统正被激活为促进民族认同与文化对话的当代资源。
实践、路径与跨界:共同体的当下形态与未来走向
本届大会的第三大板块聚焦于地方经验、语言策略与媒介创新,呈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多样路径。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教授张学立立足贵州实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了重要样本。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民族出版社音像部副主任、副编审多鲁洪·哈地尔则呼吁充分整合多感官表达路径,用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举措探索中华文化的新型传播路径。中国蒙古语文学会副秘书长、民文所蒙文室助理研究员包秀兰与中国蒙古学学会副秘书长、民文所蒙文室助理研究员赛音毕力格聚焦学术社团,分别呈现了中国蒙古文学学会与中国蒙古学学会的新时代实践,展示了学术社团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李大勤以藏东南为例,指出,维护好边境语言生态,优化边境语言能力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提升“跨线”族群凝聚力、向心力的应有之义。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程中兴教授,进一步将问题视野扩展至“周边命运共同体”,指出需从历史文化背景理解周边民族地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应引入世界民族视角,突破单点民族志,重点关注大交通与全媒体在周边族群流动中的联结作用。
本届大会表明,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需顶层设计,也需基层创新;既要语言与文化的传承,也要技术与媒介的赋能。它们共同勾勒出一幅多元实践、多路径探索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