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第十一届民族研究青年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主题为“多学科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次论坛由民族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办,民族所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来自国内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近80位青年学者参会。
民族所党委书记赵天晓表示,青年学者是民族研究领域最具活力的群体,是推动民族研究事业向前迈进的动力源泉。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能够立足不同学科视角,多维度洞察复杂议题;又怀揣敏锐的时代感知,善于从生动的基层实践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捕捉真问题。期待广大青年学者胸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大地,勇立学术潮头,做有使命、有温度、有创新的学问,共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主旨发言环节,4位青年学者作了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少春认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性是指中华民族基于历史方位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自主性,基于自身利益和命运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为实现自身梦想开展实践活动的创造性。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主体性彰显的每一步,都是应对世界格局变化、建设和发展自身的主动选择。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其核心在于凝聚中华民族的主体力量,巩固中华民族的主体地位,发挥中华民族的主体作用。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贺建涛考察了加拿大自治领成立后针对印第安族群实施的保留地监护农耕制,认为该制度以攫取印第安土地、维护白人殖民统治和优越地位为根本目的,从目标到结果具有结构性矛盾,是“文明化”的悖论。
民族所副研究员苏日朦基于清代满文家谱,结合多语种史料,梳理了蒙古察哈尔部的巴赖都尔莽鼐家族的军功事迹及其编设八旗佐领的过程,认为清朝对编入八旗体制的察哈尔部族实施了多元治理政策,而后者在清朝构建多民族大一统国家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讲师宗晓哲从同源词、借词以及混合语的产生三个维度,对藏南地区的语言交融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该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认知模式、文化根基和民族叙事。她认为,藏南地区各民族生产生活、文化交流与语言交融现象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根基,生动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证明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论坛共设有7场分论坛,来自国内多所研究机构和高校的70余位青年学者作学术报告。他们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围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与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深化、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等议题展开多学科交流对话。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就选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对这些报告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相应指导和建议。
民族所副所长丁赛(主持工作)作论坛闭幕总结。她指出,本次会议集中呈现了民族研究领域青年学者从多学科视角出发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展现了该领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不同学科理论与方法交叉融合方面的积极努力与探索;国内相关研究领域专家的精彩评议,不仅为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更生动体现了民族所“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将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同时,丁赛副所长特别强调,青年学者应主动肩负起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任,始终立足国家需求的高度,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以更积极的姿态推动学术创新与进步。
民族所副研究员、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孙嫱主持开幕式并介绍论坛组织情况,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昊午博士主持闭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