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绝学”、冷门学科举办吐火罗文讲座
日期:2025-09-29

9月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绝学”、冷门学科资助计划“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人才传承培养系列讲座”第十六、十七期讲座在民族所多功能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荷兰莱顿大学语言学中心博士后研究员费德里科·德拉戈尼(Federico Dragoni)博士和倪尔思·舒本(Niels Schoubben)博士主讲,题目分别是“公元5世纪前后塔里木盆地的语言”和“印度-伊朗语接触语言学:尼雅俗语的语段及‘手’的复合词”。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绝学”、冷门学科资助计划“中国民族古文字学”负责人、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孙伯君研究员主持,北京语言大学郭子圣同学担任专业翻译。来自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德拉戈尼博士和倪尔思·舒本博士现为莱顿大学语言学中心博士后,研究领域涉及西域佉卢文、吐火罗文、于阗文、粟特文等古文字文献及其记录的伊朗语和中亚语言研究。德拉戈尼博士善于运用历史语言学、语言接触理论、文献学和艺术史等多学科方法,深入探讨“丝绸之路”沿线古代语言的交流及其对古今社会的影响。其博士论文《Watañi lāntaṃ:吐火罗语中的于阗语和图木舒克语借词》(Watañi lāntaṃ: Khotanese and Tumshuqese Loanwords in Tocharian)曾获印欧研究学会一等奖和欧洲伊朗学会最佳博士论文奖。本次讲座德拉戈尼博士介绍了吐火罗语、于阗语、图木舒克语等语言在公元5世纪前后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流传情况,包括其地理分布、使用年代与现存文献,并着重指出了对这些语言研究的重要价值。同时,他还重点阐述了他的研究成果,即在吐火罗语中识别出50余个于阗语借词,并运用经典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对佛教术语借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该研究显著拓展了吐火罗语中外来词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吐火罗语与于阗语语言接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倪尔思·舒本博士是欧洲研究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所资助项目“丝绸之路语言网”(The Silk Road Language Web)的成员。他专注于研究于阗语和吐火罗语等中亚古代语言的书面遗存,探索不同古代语言间的词汇和语法借用模式。本次讲座他首先介绍了其研究所聚焦的语言:印欧语系中的印度—伊朗语族语言的基本情况、谱系分类与亲缘关系,包括印度雅利安诸语言与伊朗语、尼雅俗语的关系以及历史语言学中实体复制与模式复制的区别。随后,他聚焦犍陀罗语的一种方言尼雅俗语,指出这种用于文书或管理的语言与伊朗语存在广泛且深入的语言接触。这种接触不仅体现借词上,还涉及形态句法层面。为进一步说明语言接触的具体表现,舒本博士着重讲授了尼雅俗语中与“手”义相关用法,通过几个平行案例,论证了尼雅俗语对伊朗语的继承和内部创新,展示了历史语言学研究的经典路径和方法。 

讨论环节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李建强老师提出是否有更加直接的例子表示“hasta”有“权威”的意思。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麻晓芳老师就如何在吐火罗语与相关亲属语言中判定于阗语借词的方法提问。两位报告人均做出了详细而深入的解答。 

最后,孙伯君研究员对两位博士的精彩报告表示深深感谢,认为两场报告不仅对提振我国吐火罗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研究内容与方法对“绝学”、冷门学科“中国民族古文字学”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费德里科·德拉戈尼(Federico Dragoni)博士


倪尔思·舒本(Niels Schoubben)博士 

供稿:北京语言大学周伟、杨紫怡 

供图:杨紫怡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