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多学科视角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第十一届民族研究青年论坛在北京召开
日期:2025-09-30

2025年9月27—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社科院民族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办,中国社科院民族所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十一届民族研究青年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党委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赵天晓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赵天晓书记介绍“民族研究青年论坛”自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十届,十年来始终坚持“为青年学者搭台”的核心使命。他表示青年学者具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充沛的研究热情和大胆的创新精神,是推动民族研究事业最具活力的“思想源泉”。十年来,众多青年学者的思想火花从这里迸发,或转化为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或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贡献力量。第十一届民族研究青年论坛,设置的七大分议题,紧密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希望青年学者胸怀“国之大者”,做有使命、有温度、有情怀、有创新的学问。 

本次论坛论坛以“多学科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主题,旨在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构建中国自主的民族学知识体系贡献力量。论坛共收到报名论文338篇,经专家严格评审,80篇正式入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80位青年学者与会,相关领域资深学者进行评议指导。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副研究员、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孙嫱主持开幕式并介绍论坛组织情况。 


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孙嫱主持开幕式 


主旨发言主持人 





主旨发言人 


主旨发言评议人 

在主旨发言环节,4位青年学者分别作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少春研究员的报告认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性是指中华民族基于历史方位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自主性,基于自身利益和命运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为实现自身梦想开展实践活动的创造性。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主体性彰显的每一步,都是应对世界格局变化、建设和发展自身的主动选择。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其核心在于凝聚中华民族的主体力量,巩固中华民族的主体地位,发挥中华民族的主体作用。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贺建涛的研究,考察了加拿大自治领成立后针对印第安族群实施的保留地监护农耕制,认为该制度以攫取印第安土地、维护白人殖民统治和优越地位为根本目的,从目标到结果都具有结构性矛盾,是“文明化”的悖论。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副研究员苏日朦基于清代满文家谱,结合多语种史料,梳理了该家族的军功事迹及其编设八旗佐领的过程,认为清朝对编入八旗体制的察哈尔部族实施了多元治理政策,而后者在清朝构建多民族大一统国家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讲师宗晓哲,从同源词、借词以及混合语的产生三个维度,对藏南地区的语言交融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该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认知模式、文化根基和民族叙事。她认为,藏南地区各民族生产生活、文化交流与语言交融现象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根基,生动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证明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分论坛一 


分论坛二 


分论坛三 


分论坛四 


分论坛五 


分论坛六 


分论坛七 

在随后举行的7场分论坛上,来自国内多所研究机构和高校的70余位青年学者作学术报告。他们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围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与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深化、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机制与实践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与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保护协同发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民族主义与国家构建比较研究等议题展开多学科交流对话。相关领域资深学者就选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对这些报告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相应指导和建议。 

闭幕小组·总结发言


民族所副所长丁赛作论坛闭幕总结。她指出,本次会议集中呈现了民族研究领域青年学者从多学科视角出发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展现了该领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不同学科理论与方法交叉融合方面的积极努力与探索;国内相关研究领域专家的精彩评议,不仅为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更生动体现了民族所“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将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同时,丁赛研究员特别强调,青年学者应主动肩负起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任,始终立足国家需求的高度,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以更积极的姿态推动学术创新与进步。 


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昊午博士主持闭幕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