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2025年秋季讲坛成功举办
日期:2025-10-21


2025年10月18日,中国世界民族学会2025年秋季讲坛成功举办。本次讲坛特邀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研究员担任主讲嘉宾,就“巴勒斯坦的建国问题”进行深度解析。讲坛由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少青研究员担任与谈人,副秘书长庄晨燕教授主持,吸引了全国多所院校科研单位的百余位学者参与。 


孙德刚研究员首先指出,巴勒斯坦独立建国面临四大核心难题:“宗教情结”“战争创伤”“大国介入”以及 “‘时间在我’意识”。这些因素共同构 

成了建国道路上的结构性障碍。随后,他以关键历史事件为节点,将巴勒斯坦建国进程划分为六大阶段:从1978年《戴维营协议》、1993年《奥斯陆协议》,到2000年新戴维营会谈、2020年“世纪协议”与《亚伯拉罕协议》,再到2023年沙以拟相互承认,直至2023年加沙战争,每一阶段都深刻塑造了当前的复杂局面。 

孙德刚重点分析了加沙战争带来的深远影响,包括“两国方案”难以落实、巴以各自面临多重挑战、巴勒斯坦政府改组、以色列蚕食约旦河西岸、冲突外溢风险以及中东地区从“和解”重回“冲突”趋势等。基于此,他提出了巴勒斯坦建国可能的七种前景模式。 

孙德刚研究员认为,“持久冲突模式”,即建国进程被无限期拖延,可能是最终的结局。他总结道,巴勒斯坦问题正呈现出周期化、本源化、环境复杂化和“两国方案空心化”的特点。他还肯定了中国在推动巴勒斯坦问题多边解决中所作的积极努力。 

在与谈中,周少青研究员将巴勒斯坦问题定性为一个交织着领土、民族认同、历史叙事、宗教情感与大国外交的“复合型困境”。他从民族国家建构视角提出五点总结:1.法理基础未减,但事实基础严重受损;2.巴以双方存在“建构”与“消解”建国之争;3.巴内部派系分歧及对以色列的高度依赖制约其建国能力;4.问题起于殖民主义并深受大国博弈影响;5.以色列的“绝对安全”与巴勒斯坦的“共存安全”形成难以破解的安全悖论。他强调,民族国家建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堪称一场“过期不候”的运动。解决这一世纪难题,必须在国际法理、民族认同、内部和解、国际共识与安全逻辑重构上协同发力,这不仅考验巴以双方的智慧,更考验整个国际社会的良知与担当。 

互动环节中,与会学者们就“大以色列”计划的边界、巴内部统一的可能性、代际变化的影响等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讲坛为理解巴以问题这一“世纪难题”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视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