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民族语言研究助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作者:李煊、马王储 日期:2025-10-22

10月17-19日,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暨第三届青年论坛在云南民族大学举办。会议主题为“新时代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云南民族大学校长王启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董文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主持所务工作)、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王锋出席会议并致辞。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国旭主持开幕式。

一、坚守使命,守正创新:推动民族语言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大局 

王启梁在致辞中介绍了云南民族大学办学七十余年以来在践行高等教育工作和党的民族工作“双重使命”方面取得的成果。他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民族语言事业繁荣不仅关乎中华文化传承,更与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紧密相关。要充分认识中国民族语言研究的时代价值,促进中国民族语言研究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夯实语言文字基础,推动中华各民族从“语言互通”走向“文化相融”,最终达到“心灵相通”。 


云南民族大学王启梁校长致辞 

董文柱表示,在各族人民携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民族语言研究不仅是学术探索,更是服务国家战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民族语言研究工作者要准确把握自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深刻认识民族语言研究的重要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提供坚实支撑;在坚定不移地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水平和质量的同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推动民族语言研究高质量发展;要深化民族语言研究与现代科技交叉融合,积极推进民族语言研究的信息化数字化,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拓展民族语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要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民族语言研究的后备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董文柱副所长致辞 

王锋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文化建设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民族语言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实践引领。人才培养是民族语言学科发展的核心任务,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始终将人才队伍培养视为重要工作职责。青年学者要坚定发展信心,充分认识语言学科的引领与支撑作用;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民族语言学科建设;要自觉服务大局、服务人民,以民族语言研究事业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民族地区各民族人民提升语言能力,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要依托民族语言丰富材料与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勇于理论创新,为中国语言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王锋致辞 

主旨报告环节有12位专家作了大会发言。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锦芳,暨南大学教授范俊军,北京大学教授汪锋,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龙从军、陈国庆、张军,云南民族大学教授韦名应,中山大学教授邵明园等知名学者,以及复旦大学青年副研究员叶婧婷、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韦远诚、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煊、助理研究员姜静等青年学者分别从 “中华文明起源的跨学科探索”“语言政策的解读与阐释”“语言材料深入描写与创新性分析”“计算机技术赋能语言研究”等方面与与会的学者作了精彩的学术分享。 

二、语言的镜像:中华文明起源的跨学科寻踪 

李锦芳教授提出,语言学应作为基础学科,与多领域深度交叉融合,以推动学术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他阐述了要基于语言的交际、文化、资源三大价值,充分开展跨语言研究,并以自己的研究经验为例,鼓励青年学者要善于抓边、钻研非热点问题,通过对语言细微之处的分析来发现语言和人类文明演化的关键信息。汪锋教授讨论了一个基于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案例。他指出,尽管世界各国的茶名词源多借自汉语“茶”,但汉语中的“茶”本身源自早期彝缅语的*la(意为“树叶”)。更重要的是,中国境内民族语言中还存在着多种独立的茶名来源,显示出茶在中国曾被多个民族独立发现和利用,从语言学的角度印证了茶文化在中国多元起源、并行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理解中国作为茶文化的真正源头提供了全新的学术视角。 

张军研究员指出新时代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目标,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他梳理了这一政策话语形成的时间脉络,指出认识其特定的政策内涵和实践要求,有助于理解认识当前语言生活的变化趋势和语文工作的方位走向,也有助于构建中国语言学自主知识体系。 

三、深度描写、数智赋能:调查方法的传承与革新 

邵明园教授报告了关于吾屯话语法的调查研究成果,对副动词和小句链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描写。姜静助理研究员报告了彝语阿乌话施受关系的表达方式及其与信息结构的互动关系,深化了对语言信息传递功能的理解。韦名应教授提出新观点,认为壮语方言中的全浊类浊塞音并非古音遗留,而是后起现象,启示学界要重新审视壮语方言的音系演变历程。 

陈国庆研究员系统阐述了中国南亚语系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历程、现状与未来方向,并指出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要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叶婧婷青年副研究员汇报了关于泛义动词“做”的语义类型学研究成果,填补了汉语及中国民族语言中“做”义动词系统性研究的空白,也为跨语言的语义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参考。李煊副研究员在利用传统语言学调查方法研究金满白语的话题标记时注意到,语法标记的人际变异很明显,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也有诸多疑点,于是她结合量化统计对不同人的语感作了调查。 

范俊军教授表示,当前亟需以我国本土语言基本语料为基础,融合统计语言学、计量语言学与计算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构建完整的语言数据处理体系。龙从军研究员具体介绍了语言数据与计算的操作过程,包括: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快速获取语言数据,如何整理加工数据,如何根据结构化数据开展语言计算研究等。韦远诚副教授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数智化云平台在地理语言学微观研究中的突破性应用,该平台通过“云端采集-实时标注-智能分析”一体化系统,成功解决了传统田野调查在效率、精度与协同方面的三大瓶颈。 

会议分5个小组发言交流,涉及汉藏、南亚、阿尔泰、南岛等语系的多种民族语言。研究内容涵盖传统文献、语音类型、形态句法、语言接触、语言比较与对比、民族文化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语言应用与教育实践等多个领域。 

会议闭幕式由云南民族大学云南与东南亚跨境语言文学研究院院长韦名应主持,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龙从军致闭幕辞。龙从军对会议概况进行总结,充分肯定了青年学者在选题方向、研究方法、理论工具等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他指出本次会议具有“多学科交叉”“语言研究数据转型”等突出亮点,研究结合国家需求,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时代价值。 

本次会议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和云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与东南亚跨境语言文学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国社科院、云南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52家高校、科研院所的近90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议合影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