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人类学的研究与发展
作者:何星亮 日期:2001-10-23

内容提要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本身及其文化的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体质人类学”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人类本身,于20世纪20年代从西方传入中国。“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的文化现象,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颇具自己的特色。“文化人类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学术意义。

“人类学”源于古希腊文,是一门研究“人”本身及其文化的学科。它从整体的观点来研究人的两种属性:生物性和文化性。研究人类本身生物性一面的学问称“体质人类学”,通常归入自然科学范畴;研究人的文化性一面的学问称“文化人类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因此,人类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

由于人类学最初是在研究殖民地无文字民族体质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17—20世纪初,大多数国家把它称为“民族学”。有些国家则把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称为“人类学”,而把研究人类文化的学问称为“民族学”。较多的国家是最初称“民族学”,后来改称“人类学”。

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什么时候?学术界有多种意见。如果以学会诞生作为学科形成的标志,则1839年可说是人类学诞生的标志。这一年,世界上第一个研究人类体质和文化的学会———法国“巴黎民族学会”正式成立。

人类学国际组织,成立于1933年。由于考虑到不少国家或地区的人类学称为“民族学”,故其名称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机构,负责筹备、召开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学术研讨会。在西方国家,人类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许多大学都把人类学列入大学本科的基础课程,此外还有一些大学设有人类学系或人类学专业。

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又称“自然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它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人类本身,把人类视为一种自然界的动物而加以比较研究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人包括远古的人及现代的人,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规律,探讨人种的形成、演变、分类、分布和体质特征,以及人种史和种族混杂;分析人类的血缘、基因和遗传;测量不同人种和不同地区的人体外部器官的比例、特征,探索其差异形成的原因;从基因和血缘的角度分析不同民族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其来源等。

体质人类学包括四个主要的分支学科:人类起源学、人种学、人体形态学(人体结构学)和人类遗传学。人类起源学研究人类的起源、进化和发展过程,即从猿到人的过程。人种学或称种族人类学,研究人种之间的异同、人种的分类及其在地球上的分布,以及人种形成的历史原因和人种类型的变化规律。人体形态学(人体结构学)包括:(1)人体器官学,研究人体的各种器官的变异及其相互联系;(2)躯体学,研究人的身体结构,即身高、体重、胸围、肤色、发型、头型、体型等及其比例变异规律。人类遗传学主要是通过研究遗传基因DNA和血型等其他遗传物质,研究人类起源、发展、分化的过程和规律,研究世界各民族、各种族的亲缘关系及其来源等。它把体质人类学研究深入到微观水平,使之更加精密化和科学化。

体质人类学于20世纪20年代由西方传入中国。80多年来,我国出版了不少研究专著,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不过,与国外比较,中国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机构很不完善,研究人员也少。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的文化现象,包括远古的文化和现代的文化,原始人的文化和文明人的文化,本民族的文化和异民族的文化。文化人类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的过程,探讨人类文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分析比较各民族、各地区、各群体、各社区文化的异同,探索各种文化现象的结构、功能和象征,研究个人与文化或社会的关系等。

文化人类学迄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从研究对象来看,西方文化人类学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40年代前,以研究无文字民族(原始社会或简单社会文化)为主;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美英人类学家开始研究日本和德国等国的国民性,从而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文明民族(农业社会或复杂社会)的社会文化研究,形成研究无文字民族和文明民族并存的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工业社会中的都市,并形成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都市人类学;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人类学家的研究由异民族(非欧洲)为主转向本土民族社会文化为主。

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来看,也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在20世纪20年代前,人类学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构建、复原全人类或某一族群的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如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和历史学派,属于动态的、历时性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功能学派的兴起,人类学开始淡化历史的研究,而注重研究文化的功能、交换、文化与人格、结构、象征等,主要属于静态的、共时性的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研究内容呈现多元化趋势。

文化人类学在理论上颇具特色。西方人类学自形成以来,先后创立过多种不同的理论,影响较大的有进化理论(分为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两种)、传播理论、历史特殊论、功能理论、文化模式论、结构理论、象征理论等。古典进化理论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是探求人类文化起源、发展和演化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以解释当时世界各民族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的原因。传播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主要由德国、奥地利和英国学者创立。它与进化理论唱反调,强调文化传播在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以文化传播原理解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相似性。历史特殊论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美国学者创立。认为各种文化是各个社会独特的产物,相似的文化现象实际上都有其各自发展的历史线索;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主张要了解人类一般文化的成长法则,首先要研究各种文化单独的演变过程;强调对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材料进行实证研究,根据每一个民族或部落的具体资料重新构造其特有的文化历史。功能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由英国学者创立。它强调从整体上研究一个民族的社会和文化,并重视对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的实地调查研究;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功能的、有机的统一体,各种文化要素正像一个机体的各种器官,各有其功能,共同维持一个整体的存在。有的学者认为“功能”主要是指人的需求的满足,即人的基本需要(生物性需要)和派生需要(心理性需要)的满足;有的则认为功能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各种要素相互调和,使其整体持续保持稳定和一致的状态。文化模式论或文化与人格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学者创立。它主要解释各民族的性格为什么存在明显的差异,解释男女两性为什么在气质和性质等方面存在差别。结构理论或结构主义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由法国学者创立。该理论认为,人类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分析纷乱繁杂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表层结构,探索存在于不同时空的深藏于人类心灵中的普遍性结构,以认识、解释全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原则。象征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由英国和美国学者创立。该理论认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不是文化功能或结构的分析,而是解释各种文化现象和行为所表达的信息或意义;主张把象征及其意义作为文化的核心进行研究,寻求象征的多层次理解。

文化人类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1)田野调查法,即实地调查法,是文化人类学最有特色的方法之一,也是收集资料的基本方法。(2)全貌观察法,即对所研究的某种文化元素,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考察。(3)比较分析法,即比较分析各种文化的异与同,比较分析的对象,可以是某一文化现象,也可以是文化结构或文化模式,还可以引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比较某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类型的社群中出现频率的高低及其原因(此方法称“跨文化比较法”)。(4)概念分析法,即构建一个或若干个概念以分析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它首先从个别文化的经验材料中归纳出一般原则,然后把它作为分析文化的工具,以分析其他文化现象。

发展中国的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近100年来,经历了一条较为曲折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得到迅速发展,教学和研究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首先,普及人类学知识,了解人类的起源、形成、发展、演化过程和规律,熟悉文化产生、变迁的规律及其基本特性,掌握文化传播、互动、转型的基本原理,认识文化的结构、功能和象征意义,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树立科学精神、破除迷信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不同民族和种族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的知识基础,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及维护世界和平的知识基础,也是做好行政管理、外交、外贸等工作的知识基础。其次,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人类学前景广阔。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料大国。数千年的文化资料,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各具特色的地区性、民族性的文化资料,异彩纷呈,五光十色。在我们祖先积累的如此深厚、多彩的文化资料基础上,本来是完全有可能建造出众多的文化理论,遗憾的是一百多年来影响世界的文化理论,主要是西方学者创立的。吸取西方人类学的精华,与中国优秀学术传统相结合,深入研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必定能在21世纪内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和方法。

文章来源:原载于《光明日报》2001年10月23日,人民网2001年10月23日09:12转载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