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作者:何星亮 日期:2002-12-24

在世界文明史中,中国曾创造过辉煌的时代。但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面逐步缩小。近年来,人们强烈呼吁“复兴中华文化”。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如何复兴中华文化?如何保持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如何维护作为世界主流文化之一的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这是学术界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

从广义的文化概念来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可分为两部分:民族性文化和世界性文化,或者说,民族性较强的文化或世界性较强的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前,一些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认为,文明——科学技术及其物质文明是世界性的,而文化——伦理、制度、礼俗等是民族性的。尤其是在德国,传统的看法普遍认为,文化包括人的价值、信仰、道德、理想、艺术等因素;而文明仅包括技术、技巧和物质的因素。文明是“发明”出来的,而文化是“创造”出来的。发明的东西可以传授,从一个民族传到另一个民族,而不失其特性;从这一代传到那一代,而依然保存其用途。凡自然科学及物质的工具等,都可视为文明。文化是创造的,所以它是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民族性的表现,只有在一定时间与空间内,能保存其原有的意义,其他地方的人引进或照搬,总会发生变异或本地化。凡宗教、哲学、艺术等,都是属于文化一类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一些学者也持相似的观点。

诚然,上述划分未免过于绝对,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社会文化或精神文化都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不过,物质文化的世界性较为明显,传播较快,易于为其他民族所吸收。而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民族性较为显著,而且不易于变化。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世界上的人类文化,都以民族文化的形式而存在,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呈现不同的形态。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之中又贯穿着一般的东西,即共同的、普遍的属性,也就是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它们反映着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联系。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有着差异、对立,但这种差异、对立并不是彼此分立、相互脱离的。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民族性较强的文化与世界性较强的文化各有自己的特色,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民族性文化的特征。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文化或制度文化,以及表现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精神文化是民族性较强的文化,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保守性。文化的保守性是每一种民族文化所固有的特性之一。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是与文化的保守性分不开的。每一种文化中的民族性文化都是数千年遗传下来的,虽然曾经历过许多次朝代和政府的更替,但民族性文化的核心内容却是相对稳定、相对凝固、相对完整的,如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礼俗、语言文字等。倘若以外力强使其在短时间内发生很大的变更,将会适得其反。尤其是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民族文化传统数千年而延续不断,其保守性更强。其二,排它性。民族性文化具有较强的排它性,尤其是对于异质文化。同质文化则排斥力较小,并且会较快地吸收和融合。例如,基督教早就传入中国却难于传播,其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性质上不同。基督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有“原罪”之说;而儒家经典则主性善说,所以两者在性质上不相合。而印度的佛教则不同,很容易进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其原因是佛教的教义与儒家的精神相合,都是主张行善,积德,都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其三,渐变性。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不同,变化较为缓慢。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民族性的文化也逐步发生变化。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婚姻观念等发生了变化。其四,相对性。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它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标准是难以比较的。尤其是民族性较强的文化,如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无法进行比较和衡量。

(二)世界性文化的特征。世界性较强的文化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其一,流动性。现代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科技文化绝大部分是通过传播引进的。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早在1936年所写的《人的研究》一书中便说明美国文化大多是外来的。其二,全球性。科学技术没有国界,特别是现代科学和技术,他们不受一切语言、地理环境的阻碍与隔阂所影响,超越一切民族的壁垒。如现代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全是世界性的,一旦有新的自然科学原理发现,便马上传遍世界各地;一旦有新的技术发明出来,立刻为全世界所接受和采用。其三,速变性。世界性文化与民族性文化不同,变化十分迅速。在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新的发明层出不穷,技术、机器换代频繁。

复兴中华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和后几代人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既要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也要在文化上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使中华文化继续保持世界主流文化之一的地位。要达到此双重目标,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从文化的民族性的角度来看,由于民族性的文化具有相对性,因此,民族性的文化应该保守和弘扬,并大力加以开发和利用。民族性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只有保留自己的民族性,才有可能长期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平起平坐。如果丧失民族性,将会成为其他民族文化的附庸,永远低人一等。也就是说,要发展世界文化,先要复兴自己的文化。当前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同时又受到文化浪潮的冲击,因此,“保守”优秀传统的意义更为深远:首先,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保障改革开放正常有序地进行;其次,有利于保持本国、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不被西方文化所同化或淹没;第三,具有经济上的独特意义,因为文化不仅起到民族认同的作用,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源,随着市场的发展,文化产业会迅速兴起,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保守与创新相辅相成。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保守传统。民族性较强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相适应。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一旦在社会中失去功能,也就会自动消失。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提升传统文化的质量,并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高一级文明。创新的形式多样,其中开发和利用民族性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形式。例如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通过立法等各种方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加以保护。韩国也一样,较好地保护了自己的民族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地区充分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既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又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世界性文化与民族性文化不同,它具有流动性、全球性和速变性等特征,它是可比较的,有先进与落后之别。因此,对世界性较强的先进文化,应大量引进。一个民族是否善于引进、采借世界性的先进文化,决定着该民族和文化发展的速度。在当代世界,只有大量引进世界性的先进文化,并进行加工和改造,使之与本民族的固有文化融合为一体,才有可能复兴自己的文化。

文章来源:原载于《光明日报》2002年12月24日理论版。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