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古代西域:“多元交融”荟萃之地
作者:何星亮 日期:2014-07-21

丝绸之路中国境内22处遗迹之一———新疆苏巴什古城遗址

丝绸之路中国境内22处遗迹之一———新疆苏巴什古城遗址。 新华社发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该遗产项目共涉及3国33处遗迹,其中,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哈萨克斯坦境内有8处遗迹,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有3处遗迹。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化间的沟通与融合,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而古代西域是丝绸之路的枢纽,因此也就成了东西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古代中华文化、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古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于此汇聚融合,使西域文化具有多民族性、多语种性、多宗教性等特点,形成了多元交融、多维发展的复合型文化,是最为独特的中国地域文化之一。

在庆祝“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之际,我们特约对新疆民族历史与文化有着多年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何星亮撰文,分析古代西域多元交融的特点,相信对今后促进新疆民族、宗教和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编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其实,“交往交流交融”正是古代西域民族、宗教和文化的重要特征。

多部落、多民族共居交融之地

西域进入有史时期以来,就是一个多种部落、部族、民族共居之地。从先秦开始至清代,在西域生活和活动过众多部落、部族和民族。它们主要是:古代的塞人、汉人、匈奴人、羌人、乌孙人、大月氏人、吐火罗人、鲜卑人、柔然人、突厥人、粟特人、回鹘人、吐蕃人、西夏人、蒙古人等。自张骞通西域和汉代建立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后,大量汉人进入西域,成为西域的主要民族之一。

2000多年来,众多民族在辽阔的西域土地上纵横驰骋,各民族之间和平与冲突交替反复,交往与交融持续不断,不少民族迁出迁入频繁,民族融合现象十分突出,许多较早进入西域的汉人和蒙古人等民族融入到维吾尔族中,尤其是新疆东部地区,吐鲁番和哈密等地的维吾尔人与喀什等地的维吾尔人有较大的差异,许多维吾尔人与汉人和蒙古人在形体上并无多大差别。这说明,大量的古代汉人和蒙古人融入维吾尔族中。至清末,历史上的众多民族融合、分化为13个主要的世居民族: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满和达斡尔。

宗教多元交融特征明显

西域宗教的多元交融特征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原生性宗教与创生性宗教并存。

原生性宗教即自然宗教,即西域史前时期形成的以崇拜图腾和自然而形成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创生性宗教是进入文明时代人为创造的各种宗教形态,西域曾流行过祆教、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西域最早流行的是萨满教(原始宗教),以后相继有祆教(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等。公元前2世纪前后,佛教传入西域,4~10世纪得到广泛传播,在西域影响巨大,15世纪衰落。景教(基督教的早期派别聂斯脱利派)也于6世纪前后传入了西域部分地区,并于8世纪传入中原。至元代,大量回鹘人信奉景教。8世纪,高昌回鹘发生了重大宗教改革,放弃原始宗教萨满教,改信摩尼教,使摩尼教成为高昌回鹘人的主要宗教。10世纪,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塔里木盆地,13世纪逐渐蔓延至天山南北。从18世纪起,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新疆。古往今来,宗教对于新疆,乃至整个西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宗教在西域传播和相互交融,并汲取当地民族文化营养,与各民族文化完全融合。

(2)一个民族信奉多种宗教。

西域的各个民族历史上信奉的宗教并非单一,如回鹘人就曾信奉过萨满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古代的哈萨克人曾经信奉原始宗教,即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后来信仰过萨满教、佛教、景教等,后来又改信伊斯兰教。历史上,西域诸多部族宗教信仰改宗的事情不断在发生,这本身就表明西域诸多部落、部族、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多元而非一元。

(3)多元交融整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形式。

新疆的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它在新疆地区的传播,必然要经历地方化和民族化的过程。首先,新疆各民族的伊斯兰教程度不同地残留着旧的宗教信仰的烙印。原有的宗教观念和习俗并未因伊斯兰教严格的一神论而消失,而是通过注入伊斯兰教的内涵而存在下来。有的学者认为,维吾尔族的麻扎(圣人之墓)朝拜整合了祆教和萨满教习俗。维吾尔族在朝拜麻扎时,存在古代祆教的拜火习俗,同时也存在萨满教祭敖包的习俗,在麻扎周围插树枝并在树枝上绑各色布条等,还在麻扎周围跳萨满舞。此外,许多麻扎里还供奉羚羊角,不少麻扎还以动植物的名称命名。这些习俗都不是伊斯兰教原有的习俗,是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把原有的宗教习俗有机地融合到伊斯兰教中。

再如哈萨克族信仰的伊斯兰教,与原有的萨满教相互融合。他们经常将伊斯兰教的“安拉”和萨满教的“腾格里”(天神)等称谓当做一个概念混在一起使用。他们既相信萨满教的萨满(巫师),也相信传播伊斯兰教的毛拉、阿訇。

 

语言文字多样交融

古代西域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交流的大海,离不开文化交流的纽带———语言文字。西域各族自古就有相互学习对方语言文字的传统,通过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从出土文献来看,自西汉时期起,古代西域的绿洲农耕民和草原游牧民操着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文字。主要有汉文、吐火罗文、粟特文、突厥如尼文、于阗文、佉卢文、摩尼文、回鹘文、藏文(吐蕃文)、西夏文、八思巴文、蒙文、满文、契丹文、察合台文等多种文字,部分文字在几百年前乃至一千多年前就已消逝。现代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和柯尔克孜文等是在20世纪初以来在察合台文的基础上进行多次改革而形成的。从目前新疆出土的众多文书来看,汉文文书是其中较多的一种。从汉到魏晋,于阗(今和田地区)一带的居民操于阗塞语(属印欧语系),龟兹、焉耆一带的居民操焉耆——龟兹语(亦称吐火罗语,属印欧语系),而鄯善一带则通行佉卢文。随着西汉王朝在公元前60年统一西域,这些地区也流行汉文,如鄯善国上层就使用汉文。自汉唐至清代,汉字书写的典章制度、汉文典籍、边塞诗、官修方志、西行记等,在西域广为流传,成为西域文化光彩的一页。从出土文物来看,鄯善文化是一种汉文化和犍陀罗文化并行的文化,楼兰、尼雅出土的汉文化简牍、黄历及标有“万事如意”、“延年益寿大宜子孙”、“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纹样或字样的汉锦、服饰和日用品就是明证;兴起于公元4世纪的高昌文化是以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汉文化,延续了三百多年。

语言文字多元交融的另一种表现是汉文和各种不同的西域文字刻在一起的历史实物资料,这些便是胜过千言万语的明证。西域文化是东西文明交汇而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在这种文化当中,永远都流淌着汉文化的血脉。

钱币种类堪称世界之最

古代西域流通的钱币种类之多可能是世界之最。据钱币专家研究,世界古代钱币与东西文明有密切的关系,可以分为两大体系:(1)西方钱币体系,即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钱币体系;(2)东方钱币体系,即以中国为代表的钱币体系。东方钱币体系与古代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相适应,其特点:一是币材多用铜、铁等成本较低的贱金属;二是钱币上的图饰仅有文字,没有人物或动物图案;三是采用范铸或翻砂浇铸技术;四是形制为圆形方孔,体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五是币文多记币值、年号及地点等。西方钱币体系与古代地中海周围发达的商业经济相适应,其特点:一是币材多用金、银等贵金属,用于满足大宗的对外贸易需要;二是图饰多为人物头像或动物图案。

从类型来看,新疆历史上的钱币主要有三大类:中原王朝钱币、自铸钱币和外国钱币。新疆出土和传世的中原王朝钱币自汉至清,朝代衔接,历代皆有,而且数量巨大,遍布全疆。最早的是西汉半两钱,汉五铢钱数量多,分布地域广。自铸钱币是指新疆本地制造的钱币,自铸钱币为数不少,如汉佉二体钱上的马驼形象源自波斯;喀喇汗、察合台汗钱的打压铸造法则源自希腊;龟兹五铢、高昌吉利、突骑施、红钱的圆形方孔则源自中原王朝。新疆古代的自铸钱币基本上都是在新疆境内流通。外国钱币也曾在新疆流通。古代西域是丝绸之路的中心,世界多种文化汇集之地。出于交换的便利,部分外国钱币传入新疆流通,其中有中亚贵霜王国钱币、拜占庭(东罗马)金币和印度金币等,较多的是波斯银币。1959年,乌恰县一次出土古钱900枚,其中波斯银币占绝大部分。

通过分析新疆历史上各种钱(纸)币,可以了解新疆的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看到古代新疆各民族无以比拟的包容性,真可谓“海纳百川”。

新疆自汉代以来便开始使用汉文和民族文字两种文字的钱币。一种称汉佉二体钱,在和田古城址曾出土,直径2厘米,重14.8克,打压而成。正面是篆书六个汉字:“重廿四铢钱”,背面是佉卢文:“大王,王中之王,伟大者,矩伽罗摩耶娑”。佉卢文中央为马形图案,作走势,故亦称“和阗马钱”。这种钱币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两种文字制造的钱币。另一种是汉龟二体钱,在新疆轮台古城出土,铜质,圆形方孔,直径1.3~2.2厘米。正面为汉文“五铢”,背面为古龟兹文。据有关研究,汉佉二体钱的使用年代是汉代至晋代年间,主要流行于当时新疆于阗国(今和田地区)。汉龟二体钱使用时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刻有两种文字的钱币可以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新疆自汉代以来便由中原王朝管辖;二是说明古代西域有许多汉人,如果汉人不多,就没有必要铸造两种文字的钱币;三是说明早在汉代,新疆就使用双语,汉语是各民族共同交流的语言;四是说明从汉代以来,中文便是西域各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

西域历史源远流长,多元交融是其显著特征。多部落、多民族的交往迁徙,多种族的融合再生,多种宗教的汇融激荡,多种语言文字的交融荟萃,使古代西域文化成为世界上绚丽多彩的文化景观。当代新疆各族人民,应该继承和弘扬古代西域各族的优良传统,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享同乐,复兴多元交融、海纳百川、灿烂辉煌的西域文化。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新疆古称“西域”。“西域”的地理范围一向有所谓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地理范围相当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东则接汉,扼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其大致范围也就是今天的敦煌以西,包括新疆在内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方和葱岭地区,其南部限以喀喇昆仑山北麓,北达准噶尔盆地北缘一带地区。广义的西域是泛指今新疆以西广阔的中亚、西亚和东欧地区。本文所说的西域,是指狭义的西域。

———作者注

原文发表于《人民政协报》2014-07-17期04版

文章来源:原文发表于《人民政协报》2014-07-17期04版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