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主要内涵。但是,如何复兴中华民族?如何恢复历史上文明大国的地位?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经历三个层面的现代化,首先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即经济、军事、科技的现代化。其次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即建立与现代物质生活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它包括制订众多的法律、条例和规定等。第三是精神层面或观念层面的现代化,包括各种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伦理观、世界观、国家观、民族观、法律观、知识观、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生死观、生产观、消费观、审美观等。
三个层面的现代化的表现不同,物质层面的现代化速度快,时间短,阻力小,而且没有国界,一项新发明,很快就会传遍世界各国。制度层面的现代化速度较慢,时间较长,阻力较大,而且有国界,如英美法等国同属发达国家,民主制度形式却各不相同,英国采内阁制,美国采总统制,法国采半总统制,各行其是。精神层面或观念层面的现代化不仅速度最慢,而且难度最大,阻力也最大,国界也更明显,各国的精神文化均不相同,各有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建设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迅速增强,使全世界刮目相看,国民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老二。但在制度和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则相对滞后。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指出我国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制度改革,改革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为全面推进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属于高层次的制度化社会,社会和文化各部分都经过高度的整合,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很高的社会体系。凡是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很高的社会,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无论发生内部还是外部的冲突,都不易引起社会混乱,更不易引起社会系统崩溃。但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的社会,抗干扰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较差,即使发生不剧烈的冲突,也可能引起政局动荡。复兴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加快社会文化大整合,构建与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现代社会文化新体系,形成凝聚力很强、内部联系紧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形成制度化程度很高的国家治理体系,才有可能保障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不过,如何加强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建设,未见有较全面的规划。应该把加强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今后重要的一项工作。
为什么要加强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建设?
(一)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建设滞后是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存在的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如腐败问题和社会风气不正等问题,主要是制度和精神层面现代化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不协调引起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过快,而制度和精神层面的现代化滞后。整体论者认为,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像一个机体的各种器官,如人体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分泌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一样,各自发生功能,共同维持一个整体的存在。一旦某一系统发生问题,就会影响到其他系统,社会便成为病态社会。制度和精神层面的现代化速度跟不上物质层面的现代化速度,必然产生许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在加快制度层面的现代化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建设。
(二)深层次的文化变迁是文化(社会)体系变迁的关键。从大文化概念的角度而言,任何一种文化都可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亦即表层、中层和深层。表层文化属于技术系统或物质系统,是体现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文化。技术系统包括生产技术、制造技术和医疗技术等,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需要和社会发展,运用人类自身发明的技术和工具向自然界索取并积极地探索自然,人类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及人类所使用的各类物质产品,无一不是来自自然界。中层文化属于社会系统或制度系统,是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文化。人与人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人类为了使社会成员和谐共处以维持集体生活而创造了社会制度和礼仪习俗等。深层文化属于心理系统或观念系统,它是体现人与心理关系的文化。它是人类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需求而产生的,是内隐的,无形的,不易觉察的,它是潜藏在人的头脑中的各种观念、意识、信仰、知识等。
文化空间的三层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深层文化是文化形成、发展的基础,是文化的核心层。中层文化起到联结深层文化和表层文化的作用。任何文化形式都是先有观念、意识等,然后才有实现这些观念、意识的行为活动,才会产生与之有关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例如,宗教信仰,先有神灵观念和信仰,然后才会有祭祀神灵的礼仪,才会建造神庙,塑造神的偶像等。在文化变迁中,深层文化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深层文化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整个文化结构的变化。例如,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大变革。如现在我国的服饰、居住、饮食、娱乐等与改革开放前有天壤之别,其发生变化的根源在于观念的变化。深层文化变化大,中层和表层文化也相应地发生大的变异,反之亦同。深层文化消失,中层和表层文化也随之消亡或失去意义。历史上许多消亡的宗教形式都是这样,只留下一些文物被后人研究。
因此,深层次的文化变迁是文化和社会变迁最重要的因素,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复兴中华文化、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反恐反分裂等,都必须注重改变深层次(观念和意识)的文化。
(三)深层次的文化的核心是文化观念,它包括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等,具有统领和规范物质层次和制度层次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有什么样的文化观念,便有什么样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社会发展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于是引起物质文化的迅速发展。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加快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建设。无论是社会稳定还是经济发展,都与人的观念密切相关。西方一些学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16世纪基督教的宗教改革密切相关,它打破天主教神学的精神束缚,更新了宗教观念,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和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转换,首先必须转换观念。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有较大的区别,现代社会具有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都市化、商品化、均富化、福利化、理性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等特征。传统社会的竞争意识淡薄、积累和再生产观念缺乏、宗教意识浓厚以及轻利保守的价值观,与商品性、竞争性、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必须大力发展和传播先进文化,消除落后的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生产、消费意识,增强人们的现代知识和理念,增强竞争意识、商品意识和成就动机,使各族人民崇尚科学理性和文明进步,反对愚昧无知迷信,以现代知识、现代理念、现代价值作为各民族的共同的精神家园,从观念层面解决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精神动力问题。
(五)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必须加强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不等于长治久安,生活富裕不等于天下太平。例如,新疆自2010年5月召开首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成就辉煌,全疆各地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然而,在新疆经济发展较快、收入大幅度提高、干部和群众得到较多实惠的同时,新疆的安全稳定形势反而出现了更加严峻的局面。暴恐团伙越来越多,与暴恐和分裂有关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从国内来说,比新疆贫困的民族地区有不少,但这些地区没有分裂和暴恐问题。从国际上来看,前苏联最早提出独立的是生活最富裕的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加拿大魁北克要求独立,不是经济问题;英国的苏格兰要求独立,也不是经济问题。消除分裂意识和宗教极端意识是反恐反分裂的基础,斩断分裂意识和宗教极端意识的传播渠道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的关键。
(六)以利益为导向的社会是不健康的社会,以价值为导向的社会才是健康、正常的社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可以说是“以斗争为导向的社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物质利益为导向,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在物质利益驱动下,极大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中国经济发展一鸣惊人,国民生产总值成为世界老二。然而,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失去作用,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抑制人的私欲和维护公平竞争的机制不健全。许多个人和单位,利欲熏心,金钱至上;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价值失落,道德失范。这一阶段可说是经济第一、物质至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单位之间、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处处强调“利益”,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社会。以利益为导向的社会,政治不可能清明,经济不可能持续发展,人民不可能幸福,社会不可能稳定。
以利益为导向的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但这种社会是不健康的。竞争不公平的市场经济不可能持续发展,分配不公平的国家不可能和谐稳定,贫富差距极大的社会不可能健康运行,精神空虚的人民不可能生活幸福。不重视道德、不讲廉耻、不讲诚信的社会,不是文明的社会。一个道德沦丧、缺失的国度,国家不可能长久。古人说:“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后汉书?种岱传》)因此,今后的改革必须由以利益为导向转向以价值为导向,建设以价值为导向的公正社会。
如何加强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建设
(一)高度重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建设。一是要深入研究精神层面的现代化的内涵,二是要把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三是制订相关的规划,采取措施,积极推进。
(二)建设以价值为导向的公正社会是大多数国家的基本目标。人类社会形成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从广义的概念而言,价值包括道德、规范、法则、精神、人格、国格等;狭义的价值主要指公正、民主、平等、仁爱、诚信、互助等。价值指导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动。社会的形成以共同的意识和共同的规则为基础,没有共同意识和共同规则的社会不成其为社会。大多数国家的基本目标都是建设以价值为导向的公正社会。
以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并不是不讲利益、不讲竞争,而是以价值、道德、精神为最高准则,以指导人们的各种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推崇公平正义的竞争,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消除以权力、垄断、欺诈等方式获得的不义之财。正如古人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谓道,就是合法合理之道。
(三)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打破了以往只破不立状况,为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理念。价值观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习近平同志在2月24日主持政治局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四)增强文化自信,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精神文化。100多年来,批判、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不少,有些学者对自己的文化完全没有“自信”,甚至提出“全盘西化说”。直至今天,主张“全盘西化”的仍大有人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丧失信心。
因近代中国衰落便否定传统,不是科学的态度。事实上,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古文明相比,具有自己的优越性。一是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而不衰。英国著名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华文明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从孔子的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 说明中华文化历史上比古希腊罗马文化、埃及文化和印度文化强;二是中国历经两千多年而保持统一,而不像欧洲那样分成众多国家,这也说明历史上的中华文化比西方文化优越。三是中国人创造的财富,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在19世纪之后,中国才开始衰落。我国的历史独一无二,中华文化曾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中国曾是世界强国。据有关资料,近在1820年,中国占全球GDP的30%。四是在世界几个大文化传统中,中华文化排他性最小,包容性最强,世界上三大宗教都可以在中国存在和发展,能够与世界各种不同的文明和睦相处;五是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的古文献资料最为丰富,不仅记载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而且记载了周边许多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周边许多国家的早期历史,都必须从中国古代文献资料找寻,如中亚和南亚许多国家的早期历史等。
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与现代是既离不开、也摆不脱的。抛弃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现代化的本质,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世界发展趋势而不断创新。历史上成功的现代化运动大多是一个双向运动过程,即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相反相成,既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现代化运动的阻力,也善于使传统文明转换成现代文明。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血脉。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因此,应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否定传统,妄自菲薄,自轻自贱,必将丧失自己的优秀传统,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文化保守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不利于中华文明的复兴。
(五)加强中外的文化交流,借鉴国外优秀精华,并使之与中华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中西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罗素认为,中西双方都应该保留自己的长处,借鉴对方的长处,绝不能学习对方的短处和保留自己的短处。中国文明必须吸取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长处,但不能全盘西化。他说:“中国人如能对我们的文明扬善弃恶,再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第一,全盘西化,抛弃有别于他国的传统。……第二,在抵制外国侵略的过程中,形成拒绝任何西方文明的强烈排外的保守主义。”他还说:“必须使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而我们的文明正好投其所需。然而,中国人却又不照搬我们的全部,这也正是最大的希望之所在。”他预言,中国“将来所产生的新文明或许比西方曾经产生的各种文明更好。”
总的来说,复兴中华民族,首先必须复兴中华文化,因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文化关乎民族的盛衰。”没有灵魂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没有血脉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壮大,因此,中华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标志。
复兴中华文化,首先必须加强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建设,因为精神文化或深层次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只有实现精神层面的现代化,中华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复兴。
作者简介:国务院参事,第十届、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正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兼职教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法拉比国立大学外籍博士生导师。
原文发表于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人民网2014年07月14日08:27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