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历史上的国旗与国歌
作者:邸永君 日期:2007-09-06

    国旗、国歌是近现代诸国必不可少的标志。回顾国旗、国歌的演变经过,似可体味出我古老国家前进步伐之艰难。故而成此小文,以飨读者。
    先说国旗。国旗大概源于古代部族之图腾,欧洲国家以最早进入近代,相互通商、征战须有特定标志以别敌友,故而纷纷制定之。而我中华自古以天下中心自诩,“居中国而抚四夷”,自认为堂堂天朝何人不识?因而不需此物。时至清朝,虽有满蒙汉八旗之大纛随处可见,但尚不知国旗为何物。至19世纪中叶,英“夷”扛“米字旗”咆哮而至,用大炮轰醒了国人天朝之梦。嗣后,诸夷纷至沓来,狼奔豕突。清廷不得已设“总理衙门”与列强周旋。按国际惯例,一国必有国旗、国歌,此事便不得不请衮衮诸公劳神议定。因而开始了中国国家标志现代化的实践。
    同治元年(1862),清廷决定以“黄地蓝龙抢赤珠三角旗”为国旗。其图案乃由满洲八旗之正黄旗图案损益而成,以示“我朝天子之龙飞在天,我朝子民为龙之传人”;而三角式样自古为中华诸军旗帜之定制,采此式可显示中国特色,以别于诸夷。未料及正因此式与国际通用样式不合,多被列国所讥。故而于光绪七年(1881)改长方形,以堵列强之口,这样,大清算是有了自己的国旗。
    清宣统三年(1911),武昌城头之枪声成为清廷之丧钟,并催生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经表决通过,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释之以“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意。民国元年(1912)3月,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但国旗未变。    
    民国十年(1921),孙中山据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定以由陆浩东设计,曾用于黄花岗起义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为国旗。后此旗随北伐军的胜利插遍大江南北。民国十七年(1928)12月,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易帜”,即以此旗代替五色旗。这标志着民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采用曾联松设计的五星旗为国旗。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一,环拱于大星之右。旗杆套为白色。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底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新中国的国旗图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再说国歌。按国际惯例,既升国旗,必奏国歌,虽属麻烦,仍当勉而为之。但清廷在此重要问题上显得很是随意。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政府派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出访西欧和俄罗斯。按国际惯例,在欢迎仪式上须演奏来访国国歌,而清廷尚不知国歌为何物,便临时将一首七绝诗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歌词为:“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因李鸿章最早使用此曲,后有《李中堂乐》之称,可视为中国最早的一首国歌。并以民乐锣鼓演奏之佛堂乐曲相伴,颇具中国特色。尤其是曲终时“哐”然一声锣响,有戛然而止之妙,令听者肃然,辄致洋人面面相觑。
    进入二十世纪,清廷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开始实施立宪,融入世界的步伐提速。宣统三年(1911年)清廷以法律条文形式正式颁布国歌,曰《巩金瓯》。歌词为:”巩金瓯,承天帱,民物铁凫藻,喜同胞,清时兴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歌词古奥,佶屈聱牙,难为大众所接受,且仅一个月后便爆发辛亥革命,国步更改。这第二首国歌也就成为清廷送葬之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并颁布中华民国国歌,由沈恩孕作词,沈彭年作曲,歌词是:“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曲调昂扬流畅,歌词通俗凝炼,且富有现代气息。是为第三首国歌。
    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后,考虑更换国歌。众议院议员汪荣宝主张用西汉儒者伏生所作《尚书大传•虞夏传》之《卿云歌》为国歌。汪认为此歌“气象高泽,超越万流,而卿云兼象国旗,光华隐寓国号,播诸弦管,尤足动人爱国之思。且帝舜始于侧陋,终以揖让,为平民政治之极则,遗制流传,仰吾人永远诵习,籍以兴起其景行慨慕之心,似于国民教育,大有裨益。惟歌词太简,不便长言,拟于歌后,取当时持衡枕首之语,用相增益,或更复叠其词,以明咏叹。”并请当时侨居北京的法籍比利时音乐家欧士东为《卿云歌》作曲。1913年4月8日,北洋政府颁用《卿云歌》作为临时国歌,其词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成为第四首国歌。
    1914年袁世凯即下令废止《卿云歌》。1915年,颁用《中华雄踞天地间》为国歌,歌词是:“中华雄踞天地间,廓八埏。华胄从来昆仑巅,江湖浩荡山锦连。勋华捐开尧天,亿万年。” 此为第五首国歌。其目的主要是为复辟帝制造势。袁世凯以小站练兵起家,素喜军乐,故而将国歌伴奏改为西洋铜管乐队,旋律亦用西洋进行曲式。此时,国歌之制已渐与国际接轨。
    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殒命。1919年,北洋政府决定仍用《卿云歌》作为国歌。新版《卿云歌》摒弃比利时人所作曲调,改为肖友梅谱曲,把结尾两句删除,只保留前四句。1940年,南京汪精卫汉奸政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也以萧友梅作曲的《卿云歌》为“国歌”。
    1929年1月10日,国民党中常会将孙中山1924年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对师生的训词为歌词,该训词由词曲家易大庵奉孙中山之命撰写,并由程懋筠谱曲,定为国民党党歌歌词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1936年国民党政府组成“国歌编制研究委员会”,登报公开征求国歌歌词。经该委员会研究,认为黄埔军校训词即《三民主义歌》,充分表现革命建国精神,不但合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且代表中华民国立国精神。国民党政府因此决定以《三民主义歌》作为代国歌,1943年定为正式国歌。此为第六首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征集选定国歌开始启动。虽征集到数以千计的稿件,却无一首尽如人意。此时,著名画家徐悲鸿和建筑学家梁思成等全国政协首届委员力荐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它是电影《风云儿女》中的主题歌,由著名诗人、剧作家田汉1935年在上海监狱中挥笔疾书而成,人民音乐家聂耳饱醮激情谱曲。得到周恩来和毛泽东的支持。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此为第七首国歌。
  文革期间,田汉受到残酷迫害,以叛徒罪名被永远开除党籍,于1968年含冤去世。词作者成为阶级敌人,其所作歌词当然不能再唱,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正式场合只能演奏国歌曲谱,国歌有曲而无词,只能奏而不能唱,难免贻笑大方。
  1976年,文革结束。但左风尚劲。时人多有“进入新时期,《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不能适应形势新变化”之论,而提议用聂耳曲调另填新词。1978年,修改国歌歌词的建议提到了五届全国人大一次大会。大会成立了国歌征集小组。最后确定由李焕之等人配词提交大会代表讨论修改。3月5日,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新的国歌。歌词为:“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民,伟大的共产党,领导我们继续长征。万众一心奔向共产主义明天。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英勇地斗争。前进!前进!前进!我们千秋万代,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前进!前进!!进!!!”。此为第八首国歌。改定国歌歌词后,社会各方面对此一直有不同意见,要求恢复国歌原歌词的呼声不断。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来临。1979年,田汉被平反。作家陈登科于1979年6月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向大会提出议案第,要求大会讨论通过恢复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未获通过,他继续坚持提案,经五届三次、四次会议,直到1982年,在五届五次会议终于得到通过。自此,《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国歌至今。
    
    
    

文章来源:邸永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