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豪气已矣,名士光华垂宇宙;文采风流尚在,宗师风范照乾坤——笔者题记
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宝贵财富。由于长期实行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强大历史惯性和敦儒重教的家学传统和地域风气,翰林世家和科举世家在文化学术领域仍保有相当优势。在当代诸多艺术大师的身体内,仍流淌着历代词臣灵性的血液,在诸多学术大家的头脑里,仍闪现着当年翰林智慧的光辉。当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文物鉴定家、画家、诗人启功先生(1912—2005)便是清代旗籍翰林的后裔。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当代文化名人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的校训。启功先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文物保护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等职。先生于2005年6月30日不幸逝世,享年九十有三。
启功先生属于清代皇族支系,为雍正帝九世孙。始祖弘昼与皇帝弘历为同父异母兄弟。弘昼第二子永璧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袭和亲王;永璧第二子绵循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袭和郡王;绵循第三子奕亨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袭贝勒;奕亨第五子载崇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受封一等辅国将军。溥良为载崇第五子,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受封奉国将军。由于是降袭制,此时又值国势衰微,宗室王公虽有承袭爵位在身,但往往仅是徒有虚名,朝廷所给俸禄难以维持家人生计,但有爵位在身者又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溥良年轻时就毅然请求革去封号与俸禄,苦读诗书。溥良字玉岑,隶于镶蓝旗。他少有文采,连考连捷,于光绪六年考中(1880年)庚辰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曾任广东学政、理藩院左侍郎、户部右侍郎、督察院满左都御史、礼部满尚书、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 祖父毓隆,字绍岑,幼承家学,刻苦自励,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甲午恩科二甲进士,散馆授编修。曾任典礼员院学士、四川学政和主考。 启功幼年失怙,父亲恒同在启功一岁的时候便去世,母亲克连珍和姑姑恒季华负责起教养之任。尤其是姑姑,为能使这一线单传的侄子长大成材,毅然终身不嫁。表现出满洲女子的豪爽和翰林世家的豁达。所以启功先生一直称姑姑为“爹爹”,即汉人叔叔之意。
当时正值辛亥鼎覆之后,清廷退位。曾祖溥良百感交集,肝肠寸断,不愿留居京城。恰其有一门生,名陈云诰,亦是翰林,家为河北易县首富,广有资财,于是出资在易县城中购买房舍,请溥良居住。曾祖乃携家人迁居易县,启功时年方三四岁。稍后,入私塾读诗文。八岁时,启功随家回京定居。先生的书法启蒙人是祖父毓隆。毓隆久居翰苑,国学功力自然深厚。每每写出字,便命启功先生影写,先生亦心有灵犀,不觉间已自成一家。毓隆太史亦精于绘画,也将技艺传给启功先生。当时祖父笔下的花鸟草虫让先生垂涎不已,立志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画家;先生在汇文小学读书时,先生的习作就被学校当作礼品赠送友人。先生书画鉴赏的启蒙人是贾羲民先生,贾先生经常带启功去故宫博物院去看那里陈列的古字画,从中加以点拨,为先生的书画鉴定打下了基础。先生古典文学的启蒙人是戴姜福先生,在他“追赶”式的帮助下,启功先生在古典文学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对启功先生的思想、学识有再造之恩的启蒙者是陈垣先生,陈垣先生与启功情同父子,不仅在事业上给予了无私的援助,更在思想和学识给予了深刻的影响。陈老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耳提面命,至今让先生感觉历历在目,永远难以忘怀。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一代博学大师启功。
启功先生20岁时奉母亲和姑姑之命,与满族女士章宝琛完婚。宝琛女士虽无深厚的文化,但她的勤劳质朴、善良贤德让先生找到了心灵的终生依靠。启功先生命途多舛,1957年被打成右派,宝琛女士心如磐石,给予先生莫大的安慰;在启功先生接受审查时,是她守候在姑婆床前,尽心尽孝;在启功先生经济拮据挣扎于困境时,宝琛女士买掉首饰,给丈夫买肉改善伙食;“红卫兵”抄家时,宝琛女士将启功先生的画册埋藏起来,使之得以保存;当启功先生守候在病床前,为爱妻病重而垂泪不已时,她还劝启功再找一位妻子,并为自己不能为之生育一儿半女而深深自责。每当夜深人静无以成眠时,妻子的音容笑貌,总是时时浮现在先生的眼前。启功先生婉拒友人的介绍或是求爱,在爱妻西去后的30年中,思念之情始终未曾淡薄。甚至不敢揩友人游山玩水,生怕眼见别人双双对对而触景伤怀。
“文革”乍起,一夜间烽火遍地。红海洋、大字报铺天盖地,淹没了大街小巷。启功先生被打倒,教授职称被取消,工资降了一级,书籍全部被查封,被下放到农场劳动改造。为了防止书稿被抄,只能用最薄的油纸抄写,随时缠在腰间。其间,先生曾参与中华书局组织标点《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工作,与王钟翰等负责标点《清史稿》。直至文革结束,启功先生才得以重登讲台。1978年才为先生恢复了名誉和待遇。在文化舞台上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自此,启功先生之出色才华方得以展现。为沟通海峡两岸亲情,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启功先生多年多方奔走呼号,倾心尽力。因得翰林真传,启功先生书法作品被海内外各界所推崇,被视为墨宝。启功先生多次在与台胞联谊会上当场吟诗挥毫,多次赴香港讲学、举办书法绘画展,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消除国耻的一片拳拳爱国之心。在澳门回归之际,也即兴做诗,喜迎七子回归。同时,多次赴日、韩、美、法、德等国家访问,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友邻国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启功先生兼书法家、文物鉴定家、诗人、画家于一身,乃当代中国艺界泰斗,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特别是启功先生在书法创作上的造诣,博师古人、潇洒飘逸、俊逸清新、典雅挺秀、美而不俗、光彩独耀、自成体格,与历代诸家墨宝并肩。由于书法名声贯耳,诗名画名反被书名所掩。先生曾于2001年获得中国文联与中国书协共同主办的国家级书法专业学术奖——“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终身成就奖”。先生高风亮节,不忘回报国家,1991年11月,先生将义卖字画所得的163万余元全部捐给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启功先生恢复名誉后在沉浸于对亲人的思念的同时,一直笔耕不缀,为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倾尽全力。特别在书法、文物鉴定等方面卓有成就,堪称一代大师。
从启功先生的成长经历和学术渊源等方面考察,其血统家学、风华文采、精神特质和人格塑造等方面均可明显留有清代满洲翰林的痕迹,无疑是其流韵遗响的典型范例。
皇天不吊,丧我哲人;其神恒在,其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