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长恨言语浅 不及情义深
——缅怀雅森·吾守尔学兄
作者:邸永君 日期:2024-03-07

  2002年春 雅森兄获大奖后留影
  雅森兄的“翰林”情结
  2012年夏 雅森兄与永君小酌于品三国平壤烤肉魏公村店
  2019年6月 雅森兄与永君合影于广济寺方丈室前
  2021年12月 雅森兄留影于书斋
  2023年2月18日 雅森兄与永君小酌于凯德大厦茂羊坊
  雅森兄赠永君东瀛“汉委奴国王”金印高仿品印面
  雅森兄赠永君非洲少女木雕头像
  永君拟句 杨骥川先生题录之雅森兄祭辞

2024年1月21日上午9时许,我国当代知名民族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雅森·吾守尔(Yasin Ashuri)博士,因罹患肾疾引发心衰,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于新疆乌鲁木齐,享年七十六岁。游子驻足,长眠故乡,魂归桑梓,正得其所焉。

  噩耗突至,悲戚莫名,心潮久久难以平复。与兄交游之历历往事,清晰再现于脑海;胸中自有万语千言,不吐不快。虑及自古学究无大用,唯记述史事、润色辞章,故而撰文悼念,聊寄微忱。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兄降生于新疆乌鲁木齐一维吾尔族文化世家,父吾守尔公,才高名卓,品学兼优,汉学功力尤厚,乃民国时代新疆著名学者、报人,曾任新疆日报社社长。兄为家中长子,修得天资颖异、人才一表,且幼承庭训,开悟甚早;加之才思敏捷,过目不忘,深得尊翁垂爱。入小学时,兄遵父命,入汉文班。小学毕业时,已遍览家中藏书,尤喜《史记》《汉书》《三国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古典名著,不少篇章几能背诵;且辩才无碍,多种语言转换自如;继而以高分考入初中、高中汉文班,学业大进,卓尔不群,深沉弘毅,通儒气象初显。
  兄甫高中毕业,未料得文革乍起。兄阖家蒙难,父亲竟被迫害致死。兄以知青身份,被下放于边远农场。1972年,大学恢复招生,然采用推荐与考试相结合之法。因政审严苛,兄历尽周折,方得与试。乃厚积薄发,下笔有神,一举独占鳌头,以全疆汉文卷第一名获得者身份,入新疆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于三年后毕业。
  1976年10月,四凶被逮,文革结束。翌年,春江水暖,万象更新。兄时来运转,被荐入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大前身)语文系突厥语专修班,于1980年顺利结业。同年,入职六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5年至1990年,由国家教委公派赴前苏联,先后在列宁格勒大学(今圣彼得堡大学)东方学系、苏联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突厥-蒙古语言研究室进修,并获得副博士候选人资格;1990年5月,完成学位论文且顺利通过答辩,获俄罗斯科学院副博士学位;满载而归,为国效力。1992年至1998年间,兄又曾先后赴匈牙利、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进行学术访问与研究,视野开阔,阅历非凡。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科院开始实行课题制。兄与西夏学资深专家史金波先生共同承担《西夏与回鹘活字印刷术研究》项目,开始对回鹘文活字印刷术进行系统研究。兄通过对大量回鹘文活字资料之解读与分类,领悟到古代回鹘活字印刷设计者基于回鹘语言特点而设计出的木活字,已具备西方字母活字之基本原理,当属活字西传之重要环节。随着探索之深入,兄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敦煌出土回鹘文活字及其在活字印刷术西传中的意义》《西夏和回鹘对活字印刷的重要贡献》(合著)、《敦煌出土回鹘文活字研究》等著述,在学术界暂露头角。
  永君鲁钝,入道甚迟。兄纵横驰骋之时,正值我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1994年秋,我于北大获史学硕士后考入中央民大历史系,师从王锺翰先生攻读史学博士学位,入住十二号楼。乘暇去操场健身,六号楼为必经之地。夏日晚间,转身北顾,常隔窗得见办公楼底层西券门东侧房间内,一位番僧法相者,案前端坐,挑灯夜读;如如不动,雕像一般。后探知,此公乃民大校友、留苏归国博士,名雅森;维吾尔族才子,学问了得,傲气更是了得;芸芸俗士,万难入其法眼。且自带光环,身份神秘,甚至有“曾于某故事片中扮演洋人角色”之传闻,颇有几分深不可测之感。虽近在咫尺,却遥似天涯;只能远观而无由相识者也。
  转眼至1997年夏,我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史学博士学位。毕业谋职,幸被民族所历史室接纳,入职六号楼,得圆“翰林”梦。于是,懵懵懂懂、踉踉跄跄,从十二号楼“飞”越九号楼,栖身于兹,距离不过数十丈。真真应验“属鸡之人,翅软身重;飞而不高,迁而弗远”之谑。
  民族所(民大师生呼之为民研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大所,又是老所,专业领域属多学科拼盘;管理正规、传统老派,有板有眼;且积淀深厚、专家云集,拥有三十余个民族成分。正式报到前,锺翰师特意叮咛曰:“钱穆先生曾云,对我中华之历史与文化,须持有温情与敬意;我认为,可扩展至对兄弟民族之历史与文化、包括各民族同胞,亦当如是。”我百分认可,遵奉至今。
  当年,新入职者均须接受“入所教育”。届时,所领导及二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悉数出席,历时一天。某日上午,旧雨新知于二楼会议室正式见面,逐一通名,各位所领导依次讲话,对新人表示欢迎;继而由科研处、人事处、办公室负责人分别介绍相关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与注意事项。下午,邀请成就卓著之不同学科专家三位,畅谈研究心得、回答问题、疏解困惑。雅森兄代表语言学科介绍经验、分享心得。只见其目光坚定,底气十足;思维清晰,自信满满,给我印象至深,终生难忘。当年,博士尚属稀缺角色,包括我在内,全所仅接纳二人;我也是历史室继刘正寅君之后,第二位拥有博士头衔者。而兄七年前即已拥有洋博士头衔,且在自身领域颇有成就。真真相形见绌,苍凉气短。散会后,我起身向前,自报家身,对兄表达钦佩之意,并郑重提请登门拜访,当面请教。兄面带微笑,慨然应允。我回西小院平房陋室,连夜赶治篆印一枚,文曰“雅森”,边款为“直挂云帆济沧海”,水准平平,差强人意。翌日一早,即携之以为薄礼,叩门求见。兄热情接纳,对坐品茗;谈笑风生,相见恨晚,是为正式定交之始。此后,伴随交流不断深入,相互认可程度大增,多有共识;志趣相投,遂成诤友。
  1999年4月,我被所领导任命为科研处副处长,辅佐任一飞老前辈,并于一年后主持工作;2002年3月,正式接任处长。其间,我曾助力史金波、雅森·吾守尔二位专家合著之《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西夏和回鹘活字印刷术研究》荣获200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及第二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倾心尽力,修得正果。经此过程,兄弟之交,已成莫逆。
  因同处一楼,近在咫尺,兄不时上二层至科研处办公室,我亦常下楼去兄宿舍,品茗对坐,无话不谈。后获知,兄曾迎娶赛福鼎副委员长家千金为妻,得以东床快婿身份,入住新街口外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公寓,历时数载。然终因志趣不同,兄毅然告退,重回六号楼安身。几经辗转腾挪,方得定居于一楼西侧南门左斗室。此处深邃清幽,阳光充沛;凭窗而望,美景尽收。“冉冉不觉老将至,荣华富贵如浮云”,用以形容兄之澄怀、襟抱,庶几无差。
  另,兄属于铁杆“爹粉儿”,于书橱醒目位置,供奉先严大幅写真一帧。只见吾守尔公风度儒雅,表情沉毅。每每提及家翁,兄总是深情凝视,心驰神往,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兄性格率真,素少城府,是非皆明于心,然喜怒多行于色。谈及欣喜事,总是载言载笑,七分淳真而附带三分诙谐;言至悲愤处,则金刚怒目,满脸通红。身为海归,兄之学问触角所及,几覆盖古今中外,真真汪洋恣肆,横无际涯;而我属土鳖,于九州之外,知之甚少;足迹所及,不过十省之数。更值钦敬者,乃兄于中国传统学术领域亦多有涉猎,领悟精准,对文史哲各分支均兴趣浓厚,多有心得。而这无疑是兄弟二人半生交游、往还不辍之基点。我虽以史学立身,然对古典文学更饶兴致,颇好寻章摘句,拽文炫才,向以“美篇会嘉友,诗词觅知音”为人生大乐。而兄对我多年探索之行文风格与旧体诗词习作甚是喜爱,认为读之琅琅上口,读罢仍可回味。每得拙作,兄向不独阅,辄荐予同道挚友。能得兄如此青睐,三生有幸焉。
  回望我从事科研管理之十载光阴,成事无几;而聊慰吾心者,唯首倡并促成“绝学”学科扶持项目之创立。而此举之动力,即萌芽于与兄日常学术交流与理念撞击所激发之灵感。我因长期研究清代翰林院与翰林群体,“精英情结”已根植于内心深处;因而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乃“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术殿堂”之定位由衷认可。以兄为典型代表的我所多位顶级专家,无疑是当今中国学术高度与深度之标杆,然其毕生奋斗之事业,却因种种原因而后继乏人,学脉传承面临中断。兄对此状况忧心忡忡,每每谈及,屡发悲叹。而我是乐观主义者,坚信事在人为,哀鸣千声,不如振翅一搏。2006年10月,恰逢《凤凰周刊》记者戴莹女士来民族所采访,我在图书馆阅览室郑重接待。在访谈过程中,我明确提出“不能让绝学绝于我们这一代之手”之论点;翌年年初,院科研局于院部举办“科研管理论坛”,我作为三位主旨发言者之一,立于讲台,向坐在台下第一排的武寅副院长喊话:“我院绝学学科,长期雄踞于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之巅峰,若不幸绝于我们这一代之手,我们就是中华学术的千古罪人。”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武寅副院长当场表态曰:“此事重大,非我一人可以决定;但我会向院务会议和陈奎元院长汇报,并与我院相关管理部门沟通,力争尽快解决。”我回所后,立即向所领导及照那斯图、史金波、刘凤翥等绝学顶级专家汇报沟通,三位老先生亦分别写信给陈奎元院长,呼吁院领导及相关部门关注绝学学科之存续,力争绝学不绝。各方上下呼应,形成合力,“院特殊学科扶持工程”于当年成功启动,皆大欢喜。院科研局成立四人工作小组,我作为基层代表,获邀与焉。诸君负责起草《立项文件》及《实施细则》,确定“学科点”“学科带头人与梯队人选”“配备助手”“招收研究生”及“经费额度”“拨付方式”等事宜。并于全院范围内,确定首批资助学科点17个,我民族所八思巴文、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东巴文、古突厥文等6学科位列其中。在所领导支持下,其他5个学科均得到落实。当我将《院特殊学科扶持项目申请书》亲自送至兄位于魏公村小区之居室恳请填写时,未料得竟遭婉拒。兄缓缓说道:“我不喜这种治学模式,学术研究是否成功之关键,在于学者对研究对象之真挚热爱与探索过程之高度自由,而非院方是否扶持、他人是否干预;学问我会做下去,但不填表格,不接受资助。”人各有志,我三劝无果,只得喟然长叹,铩羽而归。
  经长期观察,我感悟出兄对祖国、对民族,充满发自内心之热爱,是值得信赖与尊敬的少数民族杰出代表与大学问家。2005年10月,中央电视台举办“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专题节目,特函请我院,推荐解说嘉宾。当见到院方转来之邀请函时,我即刻想到,理想人选非雅森兄莫属。兄膺荐出镜,与主持人徐俐女士侃侃而谈,思路清晰,镇定自若,风度翩翩,圆满完成使命,为我院专家赢得盛誉、增光添彩。兄之神采、真音,亦乘光波而走遍五洲四海。自是“天下谁人不识君”,信然。
  转眼已是2007年,兄年满花甲,名就功成;解缚归隐,得大自在。然友情永驻,山高水长。兄弟二人仍时常小聚,来往频繁。记得2012年某日,兄准备东渡扶桑,办理出国手续时,须有人担保。兄致电云:“出境填表,警方要求填写担保人,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弟,现在还敢为我担保吗?”我立即答曰:“蒙兄信任,何云敢与不敢乎?”随即便将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手机号等信息一并奉上,以见证兄弟多年之相互信任。
  此后,兄旅居东瀛多年,暇时常逛古玩市场。2014年互加微信好友后,因通信便捷,交往频率大增。内容多涉及古籍版本、文献出处、器物鉴赏、书法篆刻等,皆我平生挚爱及专业所长。兄随拍随发,我考证答疑,多能得兄称道,我亦欣欣然也。
  2019年6月,兄回国小住,在京逗留月余。我已受聘协修《广济寺志》,任《高僧传》主笔,即邀兄莅寺品茗进斋、参禅论道,兼叙别情。记得兄在木仕华君陪同下莅寺,气色极佳,兴致高昂;魏晋风骨,宛如壮岁;寮舍对座,谈笑风生。转眼日昃,并肩合影;送至山门,不胜依依。
  岁至庚子,新冠高悬;举国惴惴,不堪其扰。2021年底某日,我突接兄微信,云已回国,望能一见。12月20日,我特备获赠于广济寺之数种上等佳茗,以作见面薄礼,束装就道,专程登门。兄迓于楼下,久别重逢,执手寒暄;对坐书斋,品茗论道。此时,兄已气色见衰,情绪低迷;心事重重,却又不宜多问。兄仅言及此番决意归国,至死不再离境。临别时,兄执意赠我鎏金“漢委奴國王”铜印仿品、土耳其彩画托盘各一及古籍数册。我三谢而受,感慨万端;门外惜别,惆怅不已。
  2023年初,疫情管控不了了之,咫尺天涯之窘境戛然而止。2月18日,易华君做东,我等与兄小酌于羊坊胜利火锅凯德MALL店。此时,兄之气色已大不如前,仅时隔一年,却仿佛衰老十岁。席间,兄谈及迩来境遇,欲言又止;只云“蜗居斗室,只能困而修德,穷而读书而已。”临别时,我赠送佳茗数种,请兄品鉴。22日晚,兄来信云:“很想喝花茶,买回来的都不如意,不客气就开口要了。”兄一向矜持、自尊,交游近三十载,这是首次亦是最后一次明确提出物质要求,安有不办之理?思及兄品花茶无味,应是味蕾退化所致,唯茉莉花茶碎芽,最是浓酽。便当即答曰“我为兄张罗,本周末快递”。兄回复曰“昨晚有些低烧,以我经验,除了吃药,喝花茶对退烧有作用,拜托兄。”翌日,我即于挚友黄老板处请得上等吴裕泰茉莉花茶碎芽一斤,约顺丰快递呈上。24日上午九点半,兄回复称:“茶已收到,非常喜欢。要的就是这个味道。”并直言“好极,连泡几壶”。佛门向以慈悲为怀,予人快乐为慈,拔除其苦为悲。此举既增兄喜乐,又减兄痛苦,颇合佛陀慈悲之弘旨。虽是举手之劳,却可聊慰我心。
  与兄最后一次微信互动,是去年5月11日,我将新稿《著名骊歌<送别>之前世今生》呈兄一阅。此乃经意之作,本人视其为克服疫情干扰、文思完全恢复之标志。兄收到后,即复“握手、称赞”之表情,以示收讫。此后,一直未见回音。反应如此平淡,前所未有。虽多次想到发信问候,却欲言又止,直至得兄噩耗。思及兄对我一向慷慨,二十年前所赠非洲少女木雕头像,至今高挂于书斋。睹物思人,方觉有负兄谊,成终身憾事。
  长恨言语浅,不及情义深。兄魂归道山,转眼逾月;然思念之情,丝毫未减。撰稿初成,意犹未尽,另将岁前拟就并诚请杨骥川先生隶书题录之《祭辞》一章,附于篇末,以作结语。曰:
  雅森学兄 回纥精英 
  世家正脉 边陲曲星 
  人才一表 锐目如灯 
  禀赋绝伦 六语贯通 
  俄邦遊历 五年大成 
  归国报效 翰苑升腾 
  研究活字 弗吝苦功 
  屡获头奖 享誉西东 
  花甲解缚 荣辱不惊 
  与吾交厚 有幸三生 
 谈今论古 乐趣无穷
 珍宝辄赠 见证情浓
  骤闻驾鹤 悲戚莫名 
 撰文奉祭 告慰魂灵
  癸卯嘉平永君拟句
  杨骥川题于京华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