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忍之先生与我的翰墨缘
作者:邸永君 日期:2025-02-11

 

王忍之先生伉俪情深 

吾师王锺翰先生碑阳小照 

王忍之先生书丹之王锺翰先生碑文 

中国社科出版社为推介拙著制作之易拉宝局部 

杨绛先生阅读拙著 时年102岁 

王忍之先生惠赠楷书斗方 

  

王忍之诗书选集封面 

  

王忍之先生草书姜白石词书影 

  

乙巳年正月初七(2025年2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原书记兼副院长王忍之先生不幸病逝,享年九十二岁。甫闻噩耗,怅然若失;哲人其萎,悲戚莫名。 

永君生也晚,入道迟。虽夙闻先生尊号,却只觉远在天边;自1997年入职社科院,悠悠十载,一直无由结缘。时至2008年,吾师王锺翰先生与师母涂荫松女士合葬于京西万安公墓。墓址选定后,经与先生子女协商,墓碑基座上,镌先生手迹一幅。由我提议并获首肯,选取先生题词“行己有耻” “博學於文”,分别出自《论语》之《子路》《颜渊》二篇;复得明清之交学术巨擘顾公炎武强力提倡。先生生前,向以此为座右铭。碑阳之文,由先生子女擬定,李德龙师弟因隶书上乘,应邀书丹。碑阴文字,众弟子将撰写重任委之于我,安敢辞焉。唯诚惶诚恐,苦想冥思,以207字,将先生毕生功业浓缩升华,以垂恒久。曰: 

师姓王氏,讳锺翰,祖籍湖南东安。十龄就傅,后赴雅礼,嗣入燕大,从邓文如、洪煨莲诸师游。敏而好学,博闻强记。传邓师学,字斟句酌,行云流水;遵洪师命,专攻清史,毕生不渝。而立年撰《清世宗夺嫡考实》,崭露头角;不惑岁掌中央民院教席,授业终身。其间校勘史籍,枣梨《列传》,发微辩难,裘集《五考》。体大思精,誉满士林;海内同侪,尊为山斗。循循善诱,成就者多;门人廿余,情若父子。性喜豪饮,弗逊太白;兰馨鹤寿,远胜湘绮。 师母讳荫松,姓涂氏。贤淑敦厚,相执偕老;大爱无垠,子弟怀之。有子楚云,女湘云、应云,孙禾。皆自强自立,湘云守其学。 

戊子春日众弟子叩述 

幸获先生子女与诸师兄认可。而书丹者人选,须慎择焉。我力主首推王忍之先生,理由有三:其一,翰林掌院,地位、声望双高;其二,学养深厚,书艺上乘; 其三,先生夫人王荣女士曾是锺翰先生主持中央民院历史系工作时期之副主任。二位协力同心,配合默契,相互尊重,善缘天成。旋由民族所时任党委书记张友坤先生陪同并引荐,我前往万寿路部长楼,拜访忍之先生。  

初次谋面,相谈甚欢;对坐品茗,一见如故。先生虽已年逾古稀,然才思敏捷,目光如炬;器宇轩昂,表情平易,忠厚长者也哉。 我郑重提出为翰师碑文书丹之请,先生慨然秒允,并曰“久仰锺翰先生高名,且是我爱人老同事,好搭档。能有缘为碑文书丹,深感荣幸”。为便于联系,先生告知家中两部座机号码,以便联系。临别时,先生送至电梯口,直至电梯门关闭,方转身返回。一周后,我再赴先生府上,取回与墓碑尺寸等大之墨本二帧。展卷拜览,不禁大喜过望。取体魏碑,一丝不苟;年高笔老,力透纸背;谨遵法度,古意盎然。且弃“游”作“逰”,一字之择,学养立见。“戊子春日衆弟子叩述”之后,先生补款曰“後學王忍之書丹”七字,谦谦君子之美德,于兹可见一斑。遵先生嘱,一帧交翰师子女制版,一帧赠我存念。我献上篆印一方,以为酬谢。先生亦欣然接纳。碑文勒石后,凭吊者无不大赞。足以告慰翰师在天之灵也。此乃与先生定交之缘起焉。 

2010年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拟推出拙著《百年沧桑话翰林》,是为二十位晚清翰林与十位翰林后裔个案研究之结集。书名题签,我再次想到掌院忍之先生,于是通话求见,携清样登门提请。先生答曰:“先看书稿,再作答复不迟。” 一周后,接先生电话, 云可来取题签。步入客厅,先生已将装有题签之信封置于几上,备茶一盏,宾主落座。我们从先生故乡无锡之东林书院切入,继而谈到清代无锡籍之三位状元公,再到传统学术最后堡垒无锡国专,最后又谈及无锡乡贤、当代名士钱钟书杨绛伉俪,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话题如泉涌,不觉日西昃。虽兴致未阑,然虑及先生年事已高,便起身告辞。敬受题签,门外道别,不胜依依。电梯下沉,我启封取签,乃一尺条幅,正体魏碑,作“百年滄桒話翰林”。我如获至宝,设计封面时,我力主将先生题签置之于正中,纵向排列,画龙点睛,视觉冲击力强,使拙著品位陡增。拙著于辛亥百年前夕推出,并由中国社科出版社举办新闻发布会,并确定为出版社礼品书,并纳入《大学图书漂流计划书单》。因学界对拙著多有好评,不久即告售罄。忍之先生加持之功,不言而喻。 

不久,我将样书呈送先生,并请赐墨宝。先生当即挥毫,成楷书斗方一帧,曰“秋水文章不染塵”。我一直张挂于办公室北墙,直至花甲解缚,方移至庐舍。 

数年后,曾有趣事一桩。临近春节,社科出版社一头领携随从数人,登门拜望我院人瑞、年过期颐之杨绛先生,特选本社新刊书籍二册作见面礼。一册为《认清体质再养生》,一册为拙著《百年沧桑话翰林》。头领先将前者呈上,杨绛先生接书,展卷即置茶几,云“我从不关注养生,不然活不到现在。”再接过拙著,先看封面,云“封面设计与题签很有品位”;再看封底勒口处,有“封面题签:王忍之”字样,即莞尔笑曰:“忍之是我无锡小老乡。”翻看目录,又曰:“书中人物,有几位是锺书家族世交;还有几位是我娘家亲戚。”然后即凝神品读,至七十余页,历时五十分钟。客人被晾在一旁,如坐针毡,面面相觑,又不便打扰。转眼一小时会客时限已到,保姆再三提醒,先生才移目抬头,连夸“好书”。在座一干人乘兴请求先生题字留念。或是虑及怠慢客人,应有所弥补,先生竟一改“惜墨如金”之故态,欣然命笔,为每人题字一帧,并郑重签名。其中一位乃我挚友,半年后同席于某饭店。酒酣耳热后,提及此事,仍眉飞色舞。云“将题字晒于友圈,当即有出价四万元恳求转让者,被咱一口回绝”。我闻知此事,颇为不喜,当即诘曰:“此等雅事,为何不约上作者同往?”答曰:“当时没人顾得上想这些。”唯慰我心者,此君特将现场照片二帧转我,算是聊补阙失。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王忍之诗书选集》。先生签赠一册,邮寄予我。逐页拜读,只见楷、隶、行、草四体兼备,文采情怀凝聚于字里行间。不时浏览,赏心悦目。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十几载光阴竟忽焉而过,先生伉俪均已年逾九旬。二位鹣鲽情深,白头偕老;诗书为侶,恬淡充实。近几年,又结伴入住养老院,安度余生。然昊天不吊,弗愍哲人;先生竟溘然长逝,魂归道山。生前曾立遗嘱,不举行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捐献遗体,用于医学解剖。高风亮节,令人钦敬。 

烟雨江南,青山绿水出才子;悲歌城北,冷雪凄风送故人。无锡自古人杰地灵,文风鼎盛;高士辈出,不可胜数。忍之先生即其一也,德品无懈可击,才学堪配其位;誉之为翰苑冠冕、桑梓荣光、浊世清流、鸡群一鹤,当无愧焉。 

文人向来无大用,唯记述史事,润色词章。先生与我,以翰墨结缘,成忘年文友;大恩大德,无以为报;且不得送上最后一程。只能爰书所感,撰短篇如上,聊以表达思念缅怀之情云尔。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