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效法先贤 任重道远”系列之八:学术谱系
作者:邸永君 日期:2015-04-20

先贤孔子(前551--479)画像

先贤孔子(前551--479)画像

 

先贤孟子(前372--289)画像

先贤孟子(前372--289)画像

 

先贤韩文公(768--824)画像

先贤韩文公(768--824)画像

 

先贤朱子(1130--1200)画像

先贤朱子(1130--1200)画像

                     

回顾历史,我中华无疑是世界上最为重视教育且万分珍视传统之国度。先师孔子原创之诸多理念,是具有永恒价值之文化因子,具有普世意义,因而被全人类视为珍贵遗产,且借鉴遵行。而身为炎黄子孙,世居孔圣故土,若不守遗训,恣意妄为,甚至践踏斯文,欺师灭祖,吾必耻与为伍,嗤之以鼻。

传统时代,素以“天、地、君、亲、师”为五尊。天地乃冥冥造化,大象无形,无所不在却又无从把握;而君乃最高统治者,对常人而言,遥不可及,敬而远之即可;得为依凭者,亲、师二尊而已。而亲人乃前生修来,不可选择与更换。家学渊源虽不失为中国传统学术传承之重要一途,然可遇不可求,远不如师徒授受选择空间为大。业师常为欣赏后学资质而收为弟子;弟子亦多因倾慕前辈德才而投拜业师,双向互动,故而最具主观能动性。古往今来,无数学子尤其是细族寒士,多仰仗恩师提携而脱颖而出,又将所学授与弟子,使学术薪火相继,绵延不绝,脉络清晰,斑斑可考。其与当今学界所云之学术谱系同工异曲,大体近之。的确,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学术谱系的建构,学术大师的出现,必以学术谱系为依托,其与学术之传承、积累、发展息息相关,而积累、传承是发展不可或缺之前提甚至关键。其实,中国学术历来重传承,尊师道,久之便形成了道统、文统与学统。至清代,对传统学术影响最大的桐城古文派横空出世,影响深远,其以孔子、孟子、董仲舒、程颐、程颢、朱熹等一系为道统;以《左传》、《史记》、唐宋八大家、直至明代归有光一系为文统;不难体味出遥尊心仪之特质,而学统则更加清晰醇正,秩序井然。如孔子与曾子、周子与二程等便是。桐城三祖之方苞、刘大櫆与姚鼐;形成义理、考据、辞章之成法。姚门四弟子方东树、管同、姚莹与梅曾亮承之,至曾国藩继姚莹“经济”之学,致力于“桐城中兴”,与“孔门四科”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古今辉映,相得益彰。后有曾门四弟子黎庶昌、张裕钊、吴汝纶与薛福成继续弘道,直至马其昶,影响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

西方学界,学术谱系一直相对清晰而完整。以美国为例,我们或许会认为其不过二百余年历史,但其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牛津剑桥,甚至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而精神源头,则是古希腊诸位先贤往圣。譬如,钟翰先生曾经就读之哈佛大学,其拉丁文校训为“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无疑可体现其学术脉络之久远。时至近现代,欧美、日本,人文学科发展甚快,学术谱系相当发达,学派众多,不少学派已绵延几个世纪,经久不衰。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特点与共性,有影响的学者不仅重视学术传统的承继,同时也重视对学术谱系的认同。通过学术谱系,了解本学科、学派之构成要素与发展历程,包括经典著述和代表人物,从而融入学术群体。再靠群体的凝聚力和相互切磋、相互协作,逐步形成气候,对社会产生影响。西方学者,肯定要精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著述,奥古斯丁之著述,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之著述,近代笛卡儿、康德、黑格尔之著述,亦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之著述。这是学校必然要提供的基本教育过程,是学者学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份。由此,作为学术谱系中人,通过基本的知识关联与学术训练、将学术传统承继并下传。即使一些反对西方中心论的学派,如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亦概莫能外。

先贤韩愈《师说》有云:“师道之不传者久矣!”虽为千余年前之呐喊,然时至当今时代,仍振聋发聩,令人扼腕叹息。广义而言,师承应包括有两个方面。就当今而论,一是读研读博选择导师,但另一方面,并不一定要局限于师承,所谓私淑弟子,就是指心目中的师承。这种私淑关系,使学者择师于空间上扩大,于时间上拉长,对学者日后成长影响甚大。因从偶像崇拜角度而言,早年崇拜谁,认同谁,将来就最有可能成为谁。志向高远,不一定皆得高远,但志向不高远,则必定不能高远,这是已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人生定律。所以,学术谱系对学者一生影响力绝不可低估,包括导师、导师之导师和对他产生过学术影响的学者。这种关系既有个体的学术传授,也有整体的学术训练也就是学者当时所处的学术生态环境与规范。理出上述学术关系的链条,便是个人学术谱系。一般而言,学术谱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学者自我认定之学术脉络与思想来源。二是他人以某学者之学术履历为依据,客观确定其学术渊源与群体归属,包括学者在学校里接受的基本教育,受到的各种学术影响,尤重视学术传统熏陶等因素。进入近现代以来,我国学界于学术谱系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亟需补充完善。

 其实,学术谱系其实与中国历史上的道统、学统与文统颇有几分相似。然而中国传统学术尽管遗产丰厚,谱系清晰,但由于自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的大量引入,改变了中国学术之原有轨道,其后社会发展提速,震荡不已,使置身于历史传统与严酷现实之间的学者们无所适从,茫然无路。社会大动荡和诸多不可抗因素,使我们的旧谱系被击破,新谱系却未遑建立,导致左摇右摆,进退两难。究其深层次原因,实难一言蔽之。回首文革乍起,浩劫十年,胡作非为,人妖颠倒,终至数千年优良传统毁之殆尽,华夏信仰体系被连根拔起。文脉奄奄一息,学统支离破碎。

因多种原因,直至今日,因对数十年间种种失误视而不见,反思不足,乃至于诸多领域是非混淆,进退失据,而乱象多有,学术界尤甚。故而欲期学术之发展,对文统之尊崇、学脉之梳理,谱系之重视,乃当务之急,刻不容缓。我们这一代学人,任重而道远,不可不弘毅也。

文章来源:邸永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