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神秘的爱斯基摩人及其生活
作者:邸永君 日期:2003-10-13

  爱斯基摩人(Askimos)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古老民族,目前总人口超过10万人。在西起亚洲大陆的百令海峡沿岸东至格陵兰岛东海岸的广大区域内,到处都能见到他们活跃的身影。由于上述地区分属加拿大、美国、丹麦和俄罗斯,所以其影响远不止在某一国一地,是一个分布极广的跨界民族。
  爱斯基摩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繁衍的这块土地终年积雪不化,寒气逼人。在夏日,太阳全天在低空盘旋,有光而无热;而在冬天,则是数十日内不见天日,是名副其实的漫漫长夜。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奇特的人文景观,更增加了这个古老民族的神秘色彩,从而使其魅力大增。
  爱斯基摩人是长期以来与其毗邻而居的印地安人对他们的称谓,意思是“吃生肉的人”。的确,爱斯基摩人有吃生肉、喝鲜血的习俗,这种习俗的养成与其特殊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北极地区冰天雪地,植物稀少,蔬菜、谷物、水果等很难生长,而生肉和鲜血中有包括维生素c在内的多种营养,可以避免通常因吃不到植物性食物而易患的包括坏血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爱斯基摩人自称因纽特人(Inuit),意为“真正的人”,反映出他们的自信与自豪。
  同印地安人一样,生活在美洲的爱斯基摩人的祖先也是由亚洲大陆经百令海峡迁徙而来的,但时间要晚一些。他们的体质特征与蒙古人相当接近,如黄褐色的皮肤、高高的颧骨、扁扁的脸庞、低矮的鼻梁和深邃迷离的目光。爱斯基摩青年男女所特有的玫瑰色的面颊和鲜红的嘴唇,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健康美;而族中的老者多皱纹满面,有木刻一般的质感,是岁月的刻刀留下的杰作。爱斯基摩人习惯于将眼睛眯成一条缝,这并非故作深沉,而是世世代代身处冰天雪地之中,为适应阳光的强烈反射所养成的习惯。
  爱斯基摩人的衣服主要靠鹿皮作原料缝制而成,其款式别具一格,衣领上带着风帽,上下身连成一体。做衣服所用的线是用驯鹿筋加工而成,针则是用兽牙、兽骨磨制的。这才是真正的“纯天然制品”、“生态产品”。此设计独具匠心,保温效果奇佳。当今世界最时髦的登山服,就曾参照和模仿爱斯基摩人的创意;英语中的御寒衣(Anorak)也起源于爱斯基摩语。
  爱斯基摩人的象征是他们独具特色的建筑——雪屋(叫冰屋更准确)。其建筑材料就是一条条长方形的大冰块,建筑方法是先将冰块交错堆垒成馒头形的小屋,再在冰块之间浇水,很快便冻成一体,密不透风。绝对称得上是无污染建材,无公害施工。这是加拿大爱斯基摩人的独创,至今仍可见到,但多用于旅游观光领域了。
  爱斯基摩人可分为内陆爱斯基摩人和沿海爱斯基摩人两种。前者主要以狩猎和养鹿为生,他们对鹿群移动的时间和路线等规律了如指掌,并随之进行季节性的迁徙与狩猎;而后者则主要靠猎捕海豹和鲸鱼为生。海豹在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其肉可食,脂肪可用于照明、取暖和烹调,皮可制造皮船、皮靴。海豹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用其脂肪来换取内陆爱斯基摩人的鹿肉和鹿皮。沿海爱斯基摩人的另一生计是捕鲸,这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其方法危险而刺激。他们是用鱼叉投向鲸鱼,刺穿它的心脏而捕获这种庞然大物的,居然屡屡奏效,真是不可思议。
  爱斯基摩人在社会生活中十分强调彼此尊重、相互帮助,尊老爱幼是他们的传统。他们有自己的社会组织和领袖。例如在加拿大的福斯克湾,领袖被成为“伊索马塔尔(Isoumatar)”,意为“想得很多的人”或“英明的人”。领袖需经民主选举而产生,他必须具备谦虚、机智、严肃、耐心等多项美德,必须忠于职守,且不享有任何特权。这是爱斯基摩人追求人人平等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时代在发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爱斯基摩人用一张北极熊皮或一捆狐皮去换一个鱼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与现代文明的接触中,他们也在适应并不断前进。猎枪取代了弓箭和长矛,木制结构的居室取代了雪屋。基督教的信仰使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放弃了原始宗教(万物有灵和巫术)和原有的节日。同时,现代“文明人”也带来了各种传染病,尤其是结核病,致使许多爱斯基摩人死亡。上述的一切都是现代化这把双刃剑扫荡北极带来的结果。
  时至20世纪下半叶,爱斯基摩人的民族意识日益高涨,民族认同的呼声跨越国界,弥漫在北极的上空。1969年,在法国的勒阿弗尔召开了第一届爱斯基摩人代表大会。70年代,又分别在丹麦和哥本哈根举行了两次会议。1980年,爱斯基摩人代表大会在格陵兰的哥德霍普召开,决定成立泛爱斯基摩联盟。该组织向全世界郑重声明,爱斯基摩人对北极圈沿海地区的一切自然资源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今后无论是美国、加拿大还是丹麦,如果想要开发或利用北极地区的石油、矿产或其他自然资源,必须征得爱斯基摩人的同意并签署有关协议,否则任何人都无权在这块原本属于爱斯基摩人的土地上进行开发活动。


  爱斯基摩人的主人翁意识终于蒙醒了。


 

文章来源:网络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