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无复嫦娥影  空留明月辉——中国镜文化趣谈
作者:邸永君 日期:2007-07-11

    镜子进入人类日常生活久矣,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之物。它伴随着先民的爱美意识而出现,又追逐着人们的审美情趣而发展,无论是梳头洗浴,化妆美容,还是剃须剪发,自我欣赏,皆须仰其协助,几可谓人人皆有,随处可见。
                                  
                                   一、铜镜时代

    遥想史前时代,洪荒满目,文明初启。我们的先人曾长期茹毛饮血,刀耕火种,虽有爱美之心,然限于条件,只能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最早的镜子,应是平静的水面。当时爱美之辈只能在瓮前井上、湖边溪畔搔首弄姿,顾影自怜。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某些金属在磨光之后,亦能照见身影,浮现容颜,因此金属镜便应运而生。青铜以熔点低、硬度大,抛面光洁度佳,成为早期制镜的主要材料,铜镜也就成为镜子的主流。
    当今经考古发现的铜镜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殷代铜镜皆为圆形。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钮。西周铜镜亦皆圆形,形制与殷镜相类,而镜钮已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等多种。西周早期以素镜为主。所谓素镜,是指镜背面无纹饰者。至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有纹饰之铜镜。后镜背纹饰又逐渐变化,出现动物纹饰,风格变化与工艺进步同步发展,见证着时代步伐的迈进。
    至春秋战国时期,制镜工艺又有进步。这一时期的铜镜不仅种类繁多,且纹饰更加丰富。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铜镜以汉镜出土数量最多,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势看,汉镜可分为三个阶段,重要变化分别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以及东汉中期。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开始流行起来。这些新镜种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逐渐盛行和天文观的发展,在铜镜工艺上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据考古实物,此时期铜镜流行类型主要有神兽镜,变形四叶纹镜,主流图案是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合成的纹饰。虽发现一些铭文镜,但由于文字难以辨认,能辨认者甚少。此时铜镜类型仍甚少,主要沿袭汉镜样式,几无创新。
    隋唐铜镜,在青铜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比例,使得铜镜更加光洁,美观实用。在造型上,除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由于市民文化的发展,大量反映人们日常生活情趣诸如吉祥、欢乐的画面出现在镜背,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制镜材料也出现了金银等贵金属,且纹饰华美,精工细致,是当时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的综合产物,充分显示出盛唐文化的博大与恢弘。
    至宋辽金时期,铜镜风格又有变化。由此前以圆形为主而发展为圆形、方形外,葵花形、菱花形也开始出现,争奇斗艳,五花八门,其中尤以六葵花为最普遍。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并出现了许多以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神仙、典故和八卦内容为装饰的铜镜。此外,从近几十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金代铜镜来看,其主体、纹饰亦十分丰富。金代铜镜纹饰,一是仿造汉、唐、宋三代铜镜的图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纹样,又有所创新。以双鱼镜、人物故事镜较为多见,特别是双鱼镜、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
    至元明清时期,铜镜多采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纹饰已渐粗略简陋。元明时期,特别是明代,仿造汉镜和唐镜之风极盛,所仿铜镜多是汉六博纹镜和唐瑞兽葡萄镜。仿制铜镜一般形体较小,纹饰模糊不清,已无汉、唐铜镜的气象与风采。此一时期,玻璃镜经欧洲传教士传入我国,至清代,随着玻璃镜逐渐普及,铜镜地位更受到削弱。
    
                                   二、玻璃镜后来居上

         用玻璃制镜,始于欧洲。考察历史,人类很早便发现并使用天然玻璃,如火山玻璃和水晶,但因难以开采,数量极少,只能用作装饰品。后来,人类逐渐学会制造玻璃。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埃及人最早掌握了制作技艺。后传到欧洲,罗马时代的贵族府第中,便拥有彩色玻璃的浮雕、花瓶和窗户。当时虽已有玻璃,但尚未用来制镜,普遍使用者仍是金属镜。而金属镜面需要经常打磨,且成本高,分量重,光洁度差,镜面规模也受到制约。十字军东征以后,欧洲人从东方学得玻璃制造技艺,威尼斯得开风气之先,开始了玻璃生产并很快便初具规模。到15世纪左右,威尼斯人首先将玻璃用于制镜,其方法是在玻璃背面涂上薄的一层锡汞化合物,所形成的镜面光洁平整,且重量轻,效果好。除怕碰易碎的缺点外,其他方面皆胜铜镜者多矣。故而自上而下,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青睐。传教士西来,将玻璃镜带到中国,铜镜逐渐淡出;但受崇古之风影响,玻璃镜面加金属镜背的合璧仿古镜十分流行,在旧货市场随处可见。
    
                                   三、古籍中的镜子

    由于镜子与人们生活密切,所以诸多古籍中多处留下了它们深深的痕迹。由于镜古称鉴,所以引申词有借鉴、鉴于、通鉴、宝鉴、明鉴、鉴别等许多;而最为脍炙人口的有关镜子的比喻则出自唐太宗。据《旧唐书•魏徵传》,太宗李世民“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将其升华到兴替得失的政治高度,足见镜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地位之突兀。此外,“镜子”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文学意象。文学家把满月比作镜子,也经常用镜子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洁而无暇疵,用“心如明镜”来形容一个人对事物的明晰洞察。而成语“破镜重圆”则是借镜子比喻离散夫妻的重新团聚。
    故事发生在公元六世纪末,当时中国正值南北分裂,北方是强大的隋朝,而南方则有陈朝与之隔江对峙,分庭抗礼。隋朝对陈朝虎视耽耽,随时准备挥师渡江,统一华夏;而陈朝则每况愈下,朝政日非。据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陈后主陈叔宝之妹)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而破一铜镜,各执其半,并约于他年正月望日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后陈亡,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见有苍头卖半镜,出其半相合。德言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得诗,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这对恩爱夫妻虽曾因战乱而劳燕分飞,颠沛流离,但终因镜子的帮助而得以重新团聚。这个凄美哀婉的爱情故事流传甚广,给镜子也增添了无数魅力。
    镜子与我们长相伴随,镜子的话题亦经久不衰。让我们不离镜鉴而正衣冠、知兴替、名得失,容光焕发,努力进取!
    
    
    

文章来源:邸永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