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与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又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她集色、香、姿、韵等诸多绝妙于一身,且不畏严寒,早春独步,迎凄风而怒放,伴白雪而盛开。而梅文化,是国人在植梅、育梅和赏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品位高洁,颇值得一书。
一、百花魁首
梅亦作楳,按生物学分类,属落叶乔木,归于蔷薇科樱桃属,别名春梅。我国为原产地,最初生长于鄂西、川东一带。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陶弘景《名医别录》记载:“梅实生汉中山谷”,而“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性喜温暖湿润,对土壤适应能力很强。其叶卵形,边缘有细锐锯齿。花开先于叶生,单生或双朵齐出,有五瓣。花色有白、红、淡绿、淡红等,以白色和淡红色为主,具清香。核果球形,未熟时青色,成熟后呈黄色,味极酸。梅树享寿很长,一般可活数百年,甚至千年以上。
梅花经过数千年人工培植,已是拥有数百个品种的大家族,主要分果梅和花梅两大系统。果梅可分青梅、白梅、花梅、乌梅等。而花梅以观赏性为首选,按其生长姿态,可分为直脚梅类、杏梅类、照水梅类、龙游梅类;按花型花色,有宫粉型、红梅型、玉蝶型、朱砂型、绿萼型和洒金型等。其中宫粉型最为普遍,品种最多。玉蝶型别有风韵,绿萼型香味最浓,尤以成都“金钱绿萼”为最佳。
俗语云:花木管时令。古人以五日为一侯,三候为一气,并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所谓“花信风”,即伴花开而来之风。以二十四种花对应自小寒至谷雨八节气二十四候的时间阶段,是先人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对大自然形成的规律性认识。而梅花代表小寒第一候,从而位居二十四番花信风首位,可见其在群芳谱中的地位。
二、高洁品性
我国植梅历史,为时甚早。《诗经•召南》有“摽有梅,其实七兮”之句,记述了当时已有青年男女抛梅定情的风俗。表明梅花走入先民日常生活,至今至少已有三千年。初,梅的主要价值在于实用领域,梅文化的物质文化属性明显。梅果可供鲜食和药用,还可制蜜饯和果酱。此外先民曾用梅作为烹饪调料,类似于醋的角色。《左传》记载,“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即是明证。
随着审美意识的增强,梅文化逐渐升华为以赏花怡情为主的精神文化层面。据《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米梅、胭脂梅。”“汉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梅始以花闻天下。西汉末年,名士扬雄撰《蜀都赋》,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之记述,表明两千年前,梅已在巴蜀大地人工培植。
魏晋南北朝时,以咏花为题材的诗词曲赋甚多,而传世者尤以咏梅者最盛。刘宋名士陆凯,于梅花初绽之际,自荆州撷梅花一枝并赋诗一首,托驿使持赠友人范晔。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以梅为传情信物,并附诗佐之,自陆凯始。刘宋武帝刘裕之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似是用梅花图案化妆美容的开端。梁简文帝萧纲撰有《梅花赋》,描述梅花“或承阳而发金,乍杂雪而披银。吐艳四照之林,舒荣五衢之路。既玉缀而珠离,且冰悬而雹布”,细腻而准确;文人墨客咏梅之作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入手,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洋洋大观,不可胜数,
唐代,牡丹地位突兀,吟咏牡丹者多在文人得意之时。然梅以标格自立,往往为失意者所钟爱。唐明皇妃江采苹,性喜梅花。据《梅妃传》载,“所居栏槛、悉植数枝••••••梅开赋赏,至夜分尚顾恋花下不能去。上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诗人借爱梅、咏梅以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极具苍凉悠远之意境。李白、杜甫等诸多名家均有咏梅诗篇。杭州孤山之梅,唐时已闻名于世。诗人白居易离杭时,曾赋诗云:“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伍祖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时至宋代,国势衰微,士大夫无奈之余,多以对梅花傲物之美、坚贞之性之赞颂而标榜气节。北宋处士林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成千古美谈;其咏梅花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乃梅花传神写照,脍炙人口。南宋大诗人陆游《卜算子》,中有“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描述,是借咏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和不畏挫折永葆气节的情操。不少诗人还将雪、梅并写。王安石《梅花》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确,雪因梅而衬其洁,梅因雪而显其香。宋代诗人卢梅坡曾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平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元明清乃至现当代,梅花以冰中孕蕾,雪中竞放的孤傲品格,一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
南宋时,范成大赏梅、咏梅、植梅、记梅,于苏州搜集梅花品种12个,并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写成中国乃至世界首部梅花专著《梅谱》。使后来同好有所本也。
三、婀娜身姿
梅花清癯典雅,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梅干老辣苍劲,象征不畏权势,刚正不阿。与古人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品格正相符合。所以画家常以清逸来表现梅花的神韵。梅有“四贵”,即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故稀、老、瘦、含为画家笔端展示的梅之四美。元代画家王冕,隐居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冕工于画墨梅,花密枝繁,行笔刚健,有时用胭脂作无骨梅,别具风韵。其《墨梅》诗,更是名扬天下。诗曰:“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乐曲之以梅为题,首推《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乃表现梅花的佳作。据《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名士桓伊所奏笛曲。借物咏怀,通过颂扬梅花之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以象征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覆三次,故称三弄。琴曲《梅花三弄》,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据明杨抡《伯牙心法》,“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徽云尔。”时至今日,此曲仍广为传布,成为旷世神品。
四、国花之争
按国际惯例,一般会以某种花卉为国家代表,名曰“国花”。我国自1994年开始评选国花,因分歧巨大,至今未有定论。呼声最高者为梅花与牡丹。考察历史,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太后曾指定牡丹为国花;1929年,国民政府曾确定梅花为国花。而比较二者短长,可谓各有千秋,各具风韵。
一般认为,牡丹自秦汉时从芍药中分出,隋唐时始大盛于天下。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牡丹芳》中写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表明当时世人对牡丹之爱已如痴如狂。诗人李浚在其《摭异记》中,形容牡丹花“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从此牡丹得国色天香之名。她象征着华贵雍容,娇艳美丽。当代,牡丹在国人心目中也具有突兀地位。2005年秋,中国花会协会在成都会议上建议牡丹为国花,并上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望能得到批准。同年,中国园艺学会、北京园林学会和上海风景园林学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中国国花评选研讨会”。大部分代表支持选牡丹、梅花为“双国花”,但引起持“一国一花”主张者的强烈反对。
平心而论,梅花所具有的文化品格,与中华民族精神最为相符。梅树长寿,而牡丹命短;梅树花后有果,而牡丹花谢无实;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五瓣,象征五福: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牡丹是贵族的世俗爱物,而梅花为文人的精神寄托。梅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正是我中华民族万年之魂。所以,笔者以为,若采用“一国一花”方案,梅花应是当之无愧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