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楹联趣话
作者:邸永君 日期:2007-10-08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殿宅之楹柱,故有此名。其为一音一字的汉语所拥有的独特艺术形式,言简意深,结构严整。撰者乐此不疲,观者喜闻乐见,读之琅琅上口,品之回味无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一、追根溯源
   对联滥觞于汉文学形式中的对仗或偶句,可谓源远流长。在《诗经》中,便有不少对偶句现身。比如《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和《子衿》篇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还有《尚书•大禹谟》中“满招损,谦受益”之句,皆属于工稳之对仗。到骈体文出现后,几乎通篇皆用偶句,对仗俯拾即是。比如唐人王勃《藤王阁序》中的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对仗的千古绝唱。而对联,则是偶句与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形成的我国民间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相结合的产物。
    所谓桃符,即书写着传说中二位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之名号的两块桃木板,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续了千余年后,至五代时,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964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多有沿袭旧贯,将春联称为“桃符”者。
    到明代,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与当今所见的春联如出一辙。据《簪云楼杂话》载,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某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微服出巡,逐门逐户观察欣赏,大得其乐。偶见一家独无,询知为阉豕苗(幼猪)者,尚未张贴。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由此可见,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之方式,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功莫大焉。尔后,文人学士无不将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清代,对联更是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楹联创作的高潮。虽多属润色帝业,鼓吹承平之作,但因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且数量宏大,流品甚高,为对联句式结构的规范化,大有推动作用。直至当今,对联仍随处可见,表现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二、艺术精品
    楹联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华,且与书法相得益彰,集中展示了汉字和汉文学的风韵与品位,是浓缩到极致的艺术精品。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韵味无穷,篆隶楷草行诸字体,或以雄沉劲健、雍容端朴见长,或以俊秀潇洒、温婉流丽为胜,皆给人陶然兴会的雅逸美感。但为观赏者着想,一般不提倡草书字体,篆书亦较少运用,而以楷书、行书和隶书为多。就应用类型而言,随着时光推移,早已不限于春联,还衍生出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交际联、谐趣联和装饰联等多种形式。清梁章钜撰《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将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加精细。就篇幅而言,对联长短不一,相差悬殊。短者仅一、二字;长者可达数百字,但不管长短,必谋篇练句,反复斟酌。就表现形式而言,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珠对、集句对等。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必备特征有以下数点:
    一曰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特定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曰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曰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曰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然而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对联时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可颠倒。在实践中,对联创作所遵循的的平仄规律,与律诗对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与对联紧密相关之横批,乃由旧时为配合门双侧两联而悬于门楣之短语,多为四字。乃对联内容之提炼与升华,也是对联的点睛之笔,可与两联内容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作用。但对联也可无横批而单独存在。
    三、古今音韵
    对联与音韵有着密切关系。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外,以两联字尾之平仄声去判定则更为准确。按对联书写规范,上联末字必用仄声,下联末字必用平声。即所谓“仄起平落”。值得强调者,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不尽相同。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皆属于“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中,对四声作了如下总结:即所谓“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但按北京语调,则平分阴阳即阴平、阳平,入派三声即分派到平、上、去声之中,入声已不存在。一般而言,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我国现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在肯定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基础上,总结出“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的新提法,简单而明了。笔者认为,为适应当代汉语的发展,应以现代汉语阴平阳平为平声,以上去二声为仄声。这样就可使音律简化,有利于楹联的普及和发展。
   四、撰写禁忌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对“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对“并蒂花”,即相同词组结构。这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前贤总结出不少撰写对联的禁忌,现归纳如下:
    一忌同声落脚,即上联和下联各分句句脚之字不可同为平声或仄声。二忌同声收尾。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确而言之,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即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三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即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四忌孤平或孤仄。即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五忌异位叠字。即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六忌异联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七忌同义相对。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因对联文字少,应尽量多表现实质内容。若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相同或相近,则浪费了宝贵的文字资源。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典型的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甚小,则差强人意也。
    五、佳联举例
    古今之佳联,不胜枚举。现举数例,以展其妙。相传在明代,有位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科场徇私舞弊盛行,致其屡试不中。某年又开科考,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秀才却因路途遥远,尽管日夜兼程,终致迟到缺考。主考大人法外开恩,准其补考。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联。秀才闻后,便将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组成一联:一叶孤舟,坐上二三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历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主考官暗暗称奇:“此生才学着实不浅!”便要求其从十至一再作一联。秀才朗声说道:“十年寒窗,进入九八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过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又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此年解元桂冠,便被此秀才夺走。纯属笑谈,聊博一笑也。
    楹联有长联短联之别。一般而言,每联十言以上,则属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之最后一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字数越多,难度越大。而昆明大观楼长联,乃楹联史上令人瞩目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楹联足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并驾齐驱,争妍媲美。颇值得一提,其联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共180字,36句而每联90 字8句的大观楼长联,在楹联史上的地位不仅在于“长”,而在于创造了楹联结构的完美典型。
    赏析此联,其特点是以四言模式为基础,通过在不同位置添加不同数量的领字,衬字之方法,构建了四组不同形式的同边自对,对仗工丽多姿,声调荡气回肠。其结构可按 “起、承、转、合”分为4段,每段4句或6句,相当于一个或一个半四言模式。所谓“起”: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上联描绘滇池景色,一望无际;下联追忆云南历史,百感交集。
    所谓“承”: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上联眺望四周滇池风光,见景生情,浮想联翩;下联对应四个朝代的典故,托出“伟烈丰功,总归一空”的观点。并为下面艺术渲染定下基调.。
    所谓“转”::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上联将无限风光简约勾勒,形象生动;下联将历代兴亡哲理诗化,对比强烈。
    所谓“合”: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从视觉引发,重季节与颜色之代换,联想滇池四时美景,光景掩映;下联从听觉入手,重四时与景物之韵味,返回现实人生,净若秋水。
    孙髯翁所作昆明大观楼长联,无疑是为最佳对联结构提供了经典模式。他依托空间与时间两条主线,将自然景色与历史沧桑,与艺术心灵融为一体,令人百读不厌,余味无穷,历久弥新,叹为观止。
    
    综上所述,楹联艺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含芳集翠,至精至美。限于篇幅和水平,实难表其神采风华于万一也。
    

文章来源:邸永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