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杨骥川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读后感
作者:邸永君 日期:2015-03-20

 

杨骥川先生

杨骥川先生

 

《心经书法集》封面

《心经书法集》封面

 

骥川先生行书心经扇面

骥川先生行书心经扇面

 

骥川先生楷书《心经》

骥川先生楷书《心经》

 

骥川先生草书《心经》

骥川先生草书《心经》

 

 

2014年7月,作为骥川先生多年心血结晶,《杨骥川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因文字之交、丹青之谊,先生以一册赠我,拜阅之余,多有领悟,不禁感慨系之。

孔夫子曾有云:“冉冉不知老之将至”,然随着年齿加增,却有时间流淌提速之感。已年逾七旬的骥川先生,总感到冥冥之中,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动力在推动、激励其孜孜无怠,精进不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骥川先生行医近四十载,术精品正,妙手回春,功德无量。虽一世遵奉菩萨行,却未尝皈依沙门。然其祖父笃信佛教,曾为爱孙取小字曰“罗汉”,佛缘深厚,可见一斑。其以我国外科学泰斗袁法祖教授“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为人生圭臬,情趣广泛,爱好甚多;诸好之中,又以书法为最。观其作品,如见其人;喜怒哀乐,跃然纸上。

数十年间,先生曾上溯钟鼎摩崖,下至晋唐碑帖,经意效法。退休后,先生专注此道,累日临池不辍,终年乐此不疲。凭借数十载手术台练就腿功之半日不疲,柳叶刀执刀手法之细腻精准,加之悟性极佳,乃至真、草、隶、篆、行诸体皆精,笔笔到位;尤擅丈二、丈六至二丈等大型隶书、榜书,气势雄浑,风格爽健,格调高古;其用笔内圆外方,中锋、侧锋兼而用之,用墨则枯湿互见,韵律灵动自然。从而铸就了内敛凝神、开合有致的独特书风。淋漓酣畅,大气磅礴,诚可谓“尽精微而致广大”也。二十年来,先生已有千余幅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艺术馆所、寺庙、广厦楼宇、机关单位及诸多国家、地区政要、书画家、友人所珍藏。201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2012年,其大型书法作品“年轮”在联合国大厦展出,以不同书体,向国际友人展示汉字数千年发展、演变的过程,取得圆满成功。为弘扬书法国粹、传播传统文化、促进友好交流,扶持慈善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长期以来,唐代以来高僧大德之名言警句、禅心佛理,一直是先生书法创作常选题材。而创作过程,亦是修德、修性、修心、修身,净化心灵之过程。十年前,先生开始痴迷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作为汉传佛教篇幅最短的一部经书,仅260字,然内涵广大,意境悠远,是佛教信众修行悟道之最简表述,享“佛典精粹”之誉,被尊为“经中之经”、“咒中之王”。自七世纪玄奘法师取经天竺并译成汉文以来,历朝历代,上至帝后嫔妃、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乡野村妇,无不诵读默念;而大批深具佛缘之文人高士、书法大家,更是沉潜其中,沐手恭录,因而留下了大量艺术价值极高的经文书法作品,在书法史上,地位突兀,影响深远。且《心经》不仅是佛教经典,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教诲芸芸众生与人为善、孝道为先、宽宏容人、达观忘我、慈悲为怀、积德行善。

先生想到,人可以不信有来世、转生,可以不信有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然无论哪朝哪代,五湖四海,皆要讲仁慈、孝道、宽容、不贪不腐,坚守做人准则与道德底线。故而以虔诚、敬畏之心,从断句开始,再念读背诵,进而研习内容、感悟真谛。十年中,以不同书体、章法,恭录敬书,不下千遍。两年前,先生决意创作《心经作品集》,真宏愿善举,令人仰慕。

自《心经》面世始,历代书家争相恭录,墨迹成千累万,其中不乏传世佳作。而今人书写《心经》,则应以文化创新精神,赋予崭新面貌与活力,留下时代发展印记及创作者个性特点。在继承传统、长期磨练的基础上,融入书家人生阅历、个性特征、心胸视野、文化积淀等因素。在《心经》书写过程中,先生运用楷、行、草、隶、简、摩崖、大篆、小篆等八种不同书体;并在创作心经中堂时,选用唐朝以降八件国宝级的汉传佛像,通过现代科技技术做成立体佛像或拓片形式,印于宣纸之上,然后进行书法创作,将每件佛像各配一种书体,可谓匠心独运,绝无仅有。

其次,先生注重于书法载体之拓展,将青花瓷书法艺术与心经书法创作结合。刻意将国之瑰宝青花瓷之凝重、古朴的庙堂之气与不可复制的唯一性与书法艺术融合,更增强了书法艺术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此集中,有八件作品是以八种不同的书体,在不同的器型的青花瓷坯上创作的《心经》书法杰作,亦为其特点之一。

再次,作为结集主体,是以八套用不同书体创作的六至八尺六条屏,以及手卷、扇面、团扇、简牍小品、草书长卷等我国书法艺术传统表现形式,抒发禅意,书写《心经》,并展示世界上唯汉字方能展示出的汉传佛经之独特魅力;换言之,就是运用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三千年悠长岁月中传承、发展而来的文字书法体系,去创作、弘扬这一属于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先生一直认为,习书不能离开理论之指导。而历代之书论,多为书家毕生经验之升华,心血之结晶。而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翰林所撰《书概》,令先生推崇服膺,并奉为圭臬。此篇为我国书法理论的集大成之作,虽已历经百年以上,至今仍闪耀着智慧之光辉。先生习书创作多年,一直遵循熟记书中明示,即“写心、写志、写自己”;沿着“高韵深情,坚质浩气”之方向,跋涉远行,于习书之慢慢征途,留下坚实足迹。因而以“八尺八条屏行书”形式,恭录《书概》之精彩段落,特附于书法集之末,冀能与广大书法同好分享,并领悟前辈书家之至理妙论。

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书家自古即有文人与匠人之分野。以鬻字为营生者,皆为匠人,或许基本功不差,然绝无气象与韵味。文人则将自身追求与情感融入书中,内行者一眼便可分辨二者之区别。而书家感受主要取决于心境,陶渊明有诗云: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古人亦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之谓。现代人应追求者,应是高朋满座则谈笑风生、推心置腹,无人在侧则享受孤独、深虑冥思。先生重归书案十数载,虽居于闹市,然终日沉潜于诗文,钟情于书翰,几近笔冢墨池之雅,已具力透纸背之功。此番“瓷书”之成,于弘扬国艺,重塑国魂,功莫大焉,荣莫大焉。骥川先生亦因此功,而享“当代手书《心经》一大家”之誉,当属名至实归。既可印证亚圣孟子“修天爵而人爵从之”之谆谆教诲,更可应验《心经》“心无挂碍”、“无有恐怖”之清凉境界

于文明最高境界,各种文化理念极易相通,只是表述角度不同,话语方式有异而已。譬如,克己利他,静心洗虑,乃全人类普遍认同的高尚情操,儒家表述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佛教表述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话语不同,意旨一也。先生并非佛门中人,却将中国书法艺术与《心经》融为一体,充分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审美理念和艺术感染力。而此集将佳作图形画影,编纂成册,以彰其美,以飨同道,意义非凡,价值至大。此时此刻,手捧一册超过160页之书法结集,而全部内容则是以八种书体,将260字重复书写38通。僧界书家,未遑此举,而先生却发宏愿,成其事,修功德,惠四众。广济寺住持演觉大和尚,素与先生善,且痴迷书法,临池不辍。曾应先生邀,为结集审阅定稿,并盛赞先生善行高艺,认为结集一旦问世,必得僧俗二界之青睐,并可作沙门一宝焉。

金元之际高僧万松野老,曾有“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之高论,诚治世至理也。在人心浮躁的当今时代,浅尝辄止者众,而持之以恒者寡。书写《心经》之过程,同时也是摈除杂念之过程。需心定如磐,慎终如始,研习、背诵、感悟、理解,认真思考每一细节,将书法艺术与佛门经典融入一体,相得益彰,既功德无量,又价值连城。

诸美齐备,方为精品。此结集不仅内容绝佳,且图片清晰、纸张上乘、版式精当,色调静雅;复加当代书法大家沈鹏先生题签为之增色,无愧珍藏之佳品。

数年来,我与先生定期会晤,谈书论道,收益良多;又获赠《心经》,无以为报,特抒愚见,草成茲篇,竟无暇虑及文辞之谫陋、识见之疏浅也。

永君按:此文发表于香港新锐中英文学刊《文化(Culture)》2014年第6期,题目为《高韵深情 坚质浩气》,英文译者为于思群先生。此乃原题原稿,特此说明。

附:《文化》学刊封面及文章页面。

香港新锐中英文学刊《文化(Culture)》2014年第6期封面

 

文章首页

文章首页

 

文章英文页面

文章英文页面

文章来源:邸永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