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约旦人质事件——穆斯林群体“去妖魔化”的契机
作者:周少青 日期:2015-02-17

近日,“伊斯兰国”在网络上发布烧死约旦穆斯林飞行员卡萨斯贝的录像。录像中卡萨斯贝被锁链固定在铁笼中,身上浇满了汽油,一个恐怖分子用手中的火把点燃了他的裤脚,瞬时 ,熊熊大火吞噬了卡萨斯贝。这一情景激起了全球性的愤怒。

长期以来,在西方媒体的刻意妖魔化下,世界范围内,跨民族(种族)、跨文化和跨国(区域)的穆斯林群体被贴上了恐怖分子的标签。不少人有意无意将千差万别的穆斯林群体与恶毒的恐怖分子等同起来。“伊斯兰国”的所作所为在世界面前暴露了它的非伊斯兰的本性,卡萨斯贝的死再一次提醒世界:穆斯林群体同其他民族、宗教信仰群体一样,是恐怖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恐怖分子是包括穆斯林群体在内的全世界的公敌。

约旦人质事件是穆斯林群体“去妖魔化”的一个历史契机。“伊斯兰国”公然违背伊斯兰教义,施火刑于一条鲜活的生命。按照伊斯兰教义,只有真主才有权力在末日审判之后使用火刑。伊斯兰教法严格禁止用火烧死任何有生命的东西,哪怕是蝼蚁、蚊虫之类的生灵。

针对“伊斯兰国”残忍的火刑,伊斯兰世界一些有影响的宗教人士和学者,纷纷谴责并指出其严重违背伊斯兰教义。拥有1000多年历史、广受全球穆斯林尊崇的埃及最负盛名的宗教大学——爱资哈尔大学发表声明,对这种行刑方式表示了“极大的愤怒”。甚至连基地组织也批评其“超越了法度”,在“推特”上说“伊斯兰国的残忍行为,足以证明其离经叛道”,等等。

据从“伊斯兰国”幸存下来的法国记者说,“那些人根本不是穆斯林,他们不做任何与伊斯兰教相关的事情,甚至手头上连《古兰经》都没有”。残忍的火刑充分暴露了“伊斯兰国”的反伊斯兰教的本质,广大的穆斯林群体与之进行了完全切割。

死难的飞行员卡萨斯贝来自一个传统的穆斯林家庭,像千千万万年轻的约旦人一样,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热爱自己的家乡,为消除近在身边的恐怖主义威胁,参加了约旦皇家空军对“伊斯兰国”的空袭。由于飞机坠毁在恐怖组织的控制区而被捕。从卡萨斯贝落入恐怖分子的第一天起,卡萨斯贝的亲友、所在部落和全体约旦人日夜为他的安全祈祷,要求政府和军方不计代价挽救他的生命。卡萨斯贝遇害的消息传来,愤怒的人们聚集在卡萨斯贝家的大门外,要求约旦政府严厉打击恐怖主义组织,为卡萨斯贝复仇。卡萨斯贝所在的部落发誓要把“伊斯兰国”从地球上铲除掉。据说,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甚至准备亲自驾驶战斗机参与打击恐怖组织“伊斯兰国”。

在卡萨斯贝家门口的大型公共集会中,到处都可以看到那些悲痛欲绝的身着阿拉伯头巾、罩袍和面纱的约旦人,他们控诉、哀悼、抗议,真切地向世界传达着他们对恐怖主义的仇视,以及同仇敌忾、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的心声和决心。

曾几何时,这些身着阿拉伯头巾、罩袍和面纱的人们被有意无意地与恐怖主义相联系,而约旦人质事件的发生,使世界人民真切地感受阿拉伯人民或穆斯林与其他民族的人们及信教者一样,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也是打击恐怖主义的重要依靠力量。

打击恐怖主义是一项不分民族和宗教的共同使命。伊斯兰世界地处殖民地、全球战略要地、资源重地和族群混居区。历史上以及现实中的大国殖民、侵略、干涉和染指使这些地区冲突迭起、矛盾丛生,由此所催发的恐怖主义成为全球性的公害,穆斯林群体也随之成为一个特殊的受害群体。但愿约旦人质事件能够给被西方媒体洗脑的公众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机会,成为穆斯林群体“去妖魔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契机。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