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欧美无神论教堂的精神隐喻
作者:周少青 日期:2015-09-01

正当全球形形色色的宗教复兴运动方兴未艾之际,欧美的一些国家却反其道而行之,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无神论者的教堂聚会运动。

这一运动从英国发端,先后扩展至澳大利亚、德国、爱尔兰、新西兰和美国等。迄今为止,已在纽约、匹兹堡、圣地亚哥、都柏林、西雅图、旧金山等30多个城市举办了超过480次的聚会。

饶有意味的是,该运动最初由英国的两名喜剧演员桑德森•琼斯和皮帕•伊文思在伦敦北部发起,他们的初衷是,“在没有上帝的情况下,像教堂那样做点事情”。无神论者的第一次聚会发生在改为世俗用途的教堂内。与通常的教堂聚会不同,无神论者的教堂聚会不唱赞美诗,也没有牧师布道。他们唱的是流行歌曲,听的是粒子物理学家“发现反物质”的讲座。此外,教堂内还经常举办诗歌或小说朗诵。

当然,无神论者的教堂聚会中也会有比较严肃的主题,如“奇迹”。琼斯认为,这是对攻击无神论者缺乏灵性活动的最好回应。在以“奇迹”为主题的活动中,参加者俯首两分钟,沉思生命的奇迹。

无神论者教堂聚会总的主题是“庆祝生命”。该主题的确立与其发起者琼斯的个人心路历程密切相关。琼斯说,他母亲的去世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精神世界,使他认识到,生命是如此短暂,死后万事成空。因此,要“享受人生中的每一秒钟”。

与一般的认识不同,无神论者的教堂聚会运动并不因为不信上帝而鼓励不受道德约束的生活,相反,他们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宣言。聚会成员之一、畅销书作家艾伦•德•伯顿将其归纳为“坚韧、同情心、耐心、牺牲、有教养、幽默、自省、宽恕、希望、信心”十大美德,媒体称之为“十大诫命”。伯顿说,他希望推广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略的两种美德:坚韧和幽默,并认为“十大美德”的无神论宣言是为了应对流行于许多人中间的“想保持美德就得‘古怪和压抑’”的陈见。他认为无神论不是一种鼓动人心的意识形态,而是“文化人道主义”。

参加无神论者聚会的绝大部分人是年轻的白领中产阶级,他们对参加这样的活动感到很兴奋,因为它填补了他们放弃基督教信仰后每逢星期天的空虚。一位摄影师说,“这是一种很好的聚会,有种社群归属感,但却没有宗教的内容”。一位名叫凯若琳特的参加者说,“我认为,人们需要那种意义上的相互关联,因为现在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孤独。成为某个团体的一部分,感受到你是某个团体的一部分,这是现在人们所渴望的。”无神论者教堂聚会西雅图分会的组织者安迪•科尔曼说,“我们已经厌倦别人告诉我们该信奉什么”。西雅图“星期天聚会”组织的一位参加者艾米•朗说,她“一直在寻找这样一种东西——没有宗教的教堂。”

无神论者教堂聚会后来发展为普遍的“星期天聚会”。它是西方社会高度世俗化后,人们为满足归属感和互相交往的需求而创造的一种社群形式。在运动的发源地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宣称“无宗教信仰”的人数从2001年到2013年增加了一倍多,总数已达到1410万。这使得英格兰和威尔士成为西方世界中两个最没有宗教信仰的地区。

在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美国,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在不断下降。据美国皮尤公司的调查结果,从2007年到2014年,自称基督徒的人下降了7个百分点;同一时期,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的比例从16%上升到23%。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口已达5600万,这个数字仅次于最大的宗教集团——福音基督徒的数量。

除了自我申报为不信仰任何宗教以外,英美社会还存在着大量实际意义上的无神论者。他们从内心和行为上都丧失了对上帝的敬畏感,教堂的陈规惯常对他们来讲已全然失去了吸引力。这一庞大的人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安顿身心的社群组织,无神论者教堂聚会客观上满足了这一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结社自由意义上的普通旨趣类社团自身,就可能解决上述无神论者的精神生活需求问题,但无神论者并没有满足于成立这类社团。这一情况表明,尽管无神论者打出的广告宣传上写着“可能根本没有上帝”,但是在他们的内心,上帝并没有走远。

在琼斯聚会的隔壁——福音教堂里宣讲基督教30年的哈里森牧师说,他从不觉得这样的无神论聚会会给基督教带来任何威胁。他充满信心地预言,这种对精神、灵性的追求和关切,必然将这些人引向上帝。实际上,所谓“无神论教堂”的称谓恰好也投射了他们的内心——既想摆脱宗教压迫性观念的影响,又不能从根本上切断与上帝的联系。

无神论者教堂聚会运动试图通过“享受宗教的乐趣但不迷信宗教,为缺乏归属感的人提供情感依托”。运动的参加者标榜它是“精神的”,但不是“宗教的”。然而,正如一篇评论指出的那样,运动的发起者“所演绎的疯狂的故事并不能成功地传达精神的力量,更不能让人们正确地区分无神论与有神论的区别”。这篇评论还认为,“我们都是基于各种原因选择信神或不信神,认识到这一点后,就知道信念或无信念都只是个人寻求社会认可、寻找生命更多意义的一段历程。可能因为我们太相似了,所以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都在试图区分彼此。”

从历史上看,无神论教堂没有任何新颖之处。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思想家孔德创立的“人文宗教”,1877年美国出现的“伦理文化协会”,都属于“无神论教堂”现象。只不过后者比前者更强调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的和谐相处。将“无神论”与“教堂”并立,本身就反映了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高度危机:一方面,人们自由得无所敬畏,另一方面却始终割舍不了与上帝脐带般的联系。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