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文化适应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命运
作者:周少青 日期:2016-04-26

近日,一则“穆斯林男孩拒绝握手”的事件在瑞士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公共媒体上持续传播和发酵。

事件中的主角——两名年龄分别为14岁和16岁的男孩及其家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瑞士,学生上课前和下课后同老师握手是一种很常见的礼仪,但是这两名来自叙利亚难民家庭的孩子却以宗教信仰为由,拒绝同女老师握手。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与直系亲属以外的女性进行包括握手在内的身体接触“违反”他们的宗教信仰。这两名男孩已经在瑞士生活了数年,他们称是从互联网上的宗教布道中获知这一宗教“禁忌”的。

为了息事宁人,校方对这两名男孩的要求做了“个别处理”,允许他们不与女教师握手。但是,这一决定遭到女教师们的抗议,她们认为校方的做法涉嫌性别歧视。为安抚女教师,校方再次采取了息事宁人的做法——经过紧急磋商,校方又提出了一个方案,即“今后这两名学生既不与女教师握手,也不与男教师握手”。学校的这一解决方案最终引起全体教师的不满,他们遂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诉。

这一事件经过媒体的传播和渲染,在瑞士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有些人认为,学校的做法是对瑞士文化风俗的一种“污辱”。瑞士司法部长索马鲁加说,“握手是瑞士文化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认为移民的融入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即便是为了宗教信仰自由,拒绝与女性握手也是令人不能接受的。”当地的教师工会称,对两个男孩的握手豁免是对女性的歧视。学校所在地巴塞尔州特维尔市的市长雷托·沃夫说:“在我们的文化和交流方式中,握手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它传递着对他人的尊重,学校的孩子也必须学会这一点。”瑞士议会教育委员会主席、反对移民的瑞士人民党成员费力克斯·莫瑞认为,学校的这一决定传递出一个错误的信号,他质问道:“今天是握手,那么明天呢?”

面对媒体和舆论的指责,学校的主管劳艾纳表示,学校没有理由调整其政策,除非当地政府否决学校的这一决定。当地的教育官员也表示,学校在处理问题时,采取了实用主义的策略,但同时认为,“这不是一个永久性的解决办法”。目前,学校所在州的教育主管部门正在征询相关法律专家的意见,以便最终决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

面对舆论和可能出现的立法规制,瑞士的伊斯兰组织纷纷出面回应。瑞士伊斯兰组织联合会说,男性女性之间的握手“在教义上是允许的”,“《古兰经》中根本没有禁止与女教师握手的内容”,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握手“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一些伊斯兰组织甚至公开敦促瑞士政府不要向极端主义要求让步。当然,也有少数伊斯兰组织声称“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握手是教义所禁止的”。一个名叫“瑞士伊斯兰中央理事会”的组织发言人说,“德国科隆性骚扰事件发生后,他们要求穆斯林与女性保持距离,现在他们又要求他们接近妇女”。

瑞士是一个有着800万人口的小国,其中穆斯林大约有35万人,约占这个国家人口比例的4%。多年来,瑞士的绝大部分穆斯林与其他移民群体一道和平、和谐地生活在这个民族关系素来和睦的国度。但是,由于种种内外因素,有少数穆斯林仍然固守着来源国的一些宗教传统: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女儿上公开的游泳课,甚至要求她们带上面纱去上课、去工作,全然不觉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环境。这次拒绝握手事件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插曲。

全球化的日益推进和日益加剧的中东北非地区的冲突,导致不同宗教和信仰的群体主动或被动地生活在一个场域。在此情形下,如何学会与不同于自己的“他者”相处,或者说如何适应差异性文化,不仅是一种选择,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命运。随着持续的追踪和热炒,一家当地报纸发现,这两名处于焦点中的男孩及其家庭,正在申请瑞士的公民身份。这一发现进一步激起公众的反对。一名基民党成员说,“那些拒绝同女性握手的人不能入籍”;瑞士入籍管委会主任、人民党成员乔治·斯瑞也说,“连手都不握的人,还谈什么融入呢”,“就我个人而言,我将拒绝他们的入籍要求。”虽然他也表示该家庭的申请将和其他申请一样按正常程序处理,但就取得瑞士国籍的种种条件和程序来看,这一家人获得瑞士公民资格的前景将十分渺茫。按照瑞士法律,申请并取得瑞士国籍是一个漫长而昂贵的过程。申请者必须证明他已经很好地融入瑞士社会,会讲一种官方语言,熟悉瑞士的文化风俗,遵守瑞士的法律等等。那些通过联邦入籍考试的人,还要接受州和市镇的审查,而且州和市镇有权拒绝他们的入籍申请。

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来看,穆斯林群体尤其是那些作为移民的穆斯林,是否选择文化适应,或者说文化适应能力的强弱,将不仅影响到他们所笃信的宗教在移入国的声誉,而且也将对他们的生存空间产生重要的影响。

伊斯兰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1400年来,伊斯兰教表现出了十分顽强的适应力,它也因此在世界几乎所有的民族或族群中,找到了自己的信众。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当今世界的一些穆斯林信众,似乎已经淡忘了先辈所留下来的与不同人群相处的宝贵经验和适应能力,遗忘了“经训”一再强调的伊斯兰教“让人容易”、“叫人方便”的通天大道,而一味地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坚守自认的“虔诚”。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伊斯兰教所固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声誉,也大大缩减了穆斯林的生存空间。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