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美国加州立法保护穆斯林和锡克教学生免受欺凌
作者:周少青 日期:2016-10-11

近日,美国加州州长杰瑞·布朗宣布签署一项法案,制止加州“广泛存在的”针对穆斯林和锡克教学生的“欺凌”。立法者要求加州教育部门确保学区“提供有关现有学校网站和社区资源的信息,教育教师、管理员和其他学校员工,支持那些可能面临反穆斯林偏见和欺凌的穆斯林、锡克教及其他学生。” 

据“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去年11月的报告,在加州,有高达55%的11到18岁的穆斯林青少年因信仰受到过程度不同的欺凌或歧视。根据该委员会公布的调查数据,有29%戴头巾的学生遭遇过“冒犯性的触摸或被强拽头巾”,10%的人称他们因穆斯林的身份而遭到身体上的伤害或骚扰,20%的学生说他们的同伴在网上对他们发表攻击性的言论,近20%的学生说他们受到过学校工作人员的歧视。

与此同时,锡克教学生也面临着与穆斯林学生相似的处境。据“锡克联盟”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包括加州在内的4个州,有超过一半的锡克教孩子在学校遭受欺凌,戴头巾的锡克教学生受欺凌的比例更是达到67%。在弗雷斯诺市,有超过一半的受访学生说,学校官员没有对欺凌事件作出充分的回应。

法案的推动者之一“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洛杉矶分会执行理事胡塞姆·安路什评价说,“该法案在确保我们的孩子有一个安全的环境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它使受欺凌的学生能够利用学校网站和社区资源”。

“锡克联盟”社区发展的负责人哈吉德考尔说,“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得到一个安全和利于育人的学习环境,这项法案为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提供了可以确保这项权利的资源。”该组织和上述伊斯兰教组织共同发起了这项法案。

颇具某种讽刺意味的是,锡克教学生遭遇暴力、骚扰、偏见和歧视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装束在外观上与穆斯林学生有一定的“相似度”。这说明,尽管一些美国民众对穆斯林或伊斯兰教抱有很大的偏见甚至仇恨,但实际上,他们不仅并不了解伊斯兰教的教义,而且连其信仰者的一些基本的着装习惯都不甚了了。

穆斯林及锡克教学生受到高频欺凌的现象,反映了伊斯兰恐惧症所导致的敌对和仇恨犯罪在加州及全美呈迅速上升的态势。据一份来自加州圣贝纳迪诺“仇恨和极端主义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2014年到2015年期间,美国加州的反穆斯林仇恨犯罪增加了122%。该报告记录了2015年全美范围内的至少260宗针对穆斯林的仇恨犯罪,这一数字相比2014年增加了近80%,达到2001年以来此类犯罪的最高峰。这种情形表明,2016年全美的反穆斯林事件可能继续攀升,直至形成“9·11”以来新的高峰。

据报道,“学习地方安全法案”是加州第一个、也是唯一直接针对伊斯兰恐惧症的法案。它的出台,是为了克服“由美国政治负面基调所催生的,针对穆斯林公民的、令人不安的替罪羊和恐慌政治所导致的严重社会问题”。

然而,必须看到,由于美国社会的伊斯兰恐惧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因此,作为调节社会关系主要手段之一的法律,其作用终究也是有限的。解决穆斯林和锡克教学生遭受欺凌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反省并调整美国对中东、北非等地区和国家的外交政策,反思并改变美国国内各界尤其是媒体、学界对伊斯兰教或穆斯林移民问题的报道及研究的价值理念——在美国,尽管公众被移民恐怖分子杀死的概率远远低于被彩虹糖噎死的概率;尽管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恐怖主义的实际受害者绝大部分都是穆斯林,但是在媒体的选择性报道理念和部分学者价值预设性研究理念的影响下,美国社会的伊斯兰教或穆斯林恐惧症日益严重,并成为新的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教宗方济各最近在接见“意大利记者全国公会”时严肃地指出,“新闻专业应该为社会进步服务”,“记者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的责任也相应重大”。为强化新闻从业者的自我伦理约束,教宗提出了“热爱真理”、“活出专业素养”以及“尊重人的尊严”三大反思性命题。教宗指出,“每一种传播的核心都是关系……任何以欺骗为基础的关系都不可能长久”。鉴于“生活并不全是非黑即白”,教宗提醒记者,“要尽可能接近事实真相”。同时,记者“应理解自己职业的深层次意义,并将它内化”。教宗还指出,尽管记者报道的是“简单的事件”,但每个事件背后都有“人的感受、情绪和生活”,因此,“记者必须始终尊重人的尊严”。教宗警告说,“基于道听途说或谣言的新闻报道是另一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媒体将某个群体整体刻板化或煽动对移民的恐惧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另有研究表明,活跃在美国学术界的具有反伊斯兰教或穆斯林倾向的学者,90%以上都不是研究该领域的专家。2012年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美国反穆斯林影响最大的25名学者中,只有1名具备该领域的研究资质。该研究报告最后指出,“靠那些自称是专家而实际上缺乏相应学术资质的人研究伊斯兰教和反恐问题,将会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因为这些冒牌学者不仅不能减少极端主义,反而制造出更多的极端主义”。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