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公像去留考验印尼多元社会的坚韧性
作者:周少青 日期:2017-08-15

作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多元、包容的世俗主义国家。然而,近日发生的华人神祇去留事件,使它的这一国家特性面临考验。

此前,为安顿灵魂、守望自己的“根”文化,印尼华人在东爪哇省图班市耗资25亿印尼盾(合人民币127万元)建起了一个高达30.4米、色彩鲜艳的关公塑像(据报道为东南亚最高的神像)。不料在塑像揭幕后,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抗议风波。全国范围内一场关于关公塑像存在的合理性乃至合法性争论,已然在印尼媒体、政府官员以及广大民众中展开。

一些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人认为,“这座雕像与印度尼西亚人的历史无关。”抗议运动的组织者迪迪克·穆阿迪还提出,形体巨大的关公像不仅遮蔽了当地的其他景观,而且“矮化”了印尼本国的烈士塑像,它的横空出世就像“战神”一样“占领”了图班,他认为允许竖立关公像是对“印尼国家认同的污蔑”和对“印尼民族的背叛”。而针对其“狭隘民族主义”的指责,穆阿迪辩解道:“当地人并非不允许建造塑像,如果他们想建造一个纪念性的塑像,它的高度最多不能超过两米,并且应该建在寺庙之内。”

与此同时,一些宗教保守分子以“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为由,反对塑造关公像,他们要求政府拆除关公像,并扬言,如果政府不干预的话,穆斯林社团将自行拆除塑像。

在社交媒体上,争论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关公是“中国的”,而且还是一位战争人物,因此不应该在印尼树立他的塑像;另一派则认为,华人祭拜关公主要是景仰他的忠义,而不是他的战争背景或政治意义。还有的人指出,在图班修建关公塑像,如果本地人都不反对,外面的人就更无权反对。也有人认为,关公塑像有利于发展当地的旅游业。而图班妇女联盟主席努努科说,这座巨型塑像对出海回家的渔民有指引方向的作用,她说:“每当渔民回家时,他们会看这座巨型塑像,塑像为他们指示了方向。当他们看到这座塑像,就知道那里是图班。”

面对印尼社会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宗教狂热,印尼政府显得相对冷静。印尼总统府幕僚长德登·玛汝基8月10日对媒体表示,政府不会屈服于压力,破坏关公塑像必须受到法律制裁。德登指出,印尼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多元种族和宗教的社会,公众不应该对华人建造关公像的行为感到不解甚至排斥。在关公像去留问题上,“国家不会保持沉默”。

当然,德登也意识到,随着全球化所造成的世界各国的不平衡发展,以及自媒体所带来的放大、催化效应,全球范围内的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有复兴之势。对印尼这个穆斯林占主体的国家来说,其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全球范围内滋生的伊斯兰恐惧症对印尼的民族主义,乃至宗教极端主义的产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催化作用。德登指出,印尼传统价值正在发生变化,其中在包容和尊重差异方面尤为明显。他说,像关公塑像此类问题在以前根本不是问题,印尼人民尊重不同民族的信仰和风俗,但现在情况已经有所变化。不过,德登强调,无论如何,政府绝不会纵容这种现象,印尼的所有公民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其中包括信仰任何神祇的权利。

不容乐观的是,德登的上述言论以及印尼政府的做法,被反对派和一些激进分子紧盯不放。迫于反对派和宗教激进分子的压力,也为了在解决关公像问题上赢得时间,印尼政府暂时决定用一块巨大的白布部分遮盖该塑像。

印尼是一个世俗主义国家,宪法明确保护宗教自由和多样性。印尼人口中,除了占比高达85%的穆斯林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佛教徒、基督教徒、印度教徒和其他宗教少数群体。多年来,印尼在其特有的“千岛之国”开放包容理念的指导下,各民族、各宗教群体和谐相处,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近年来,受国际国内的种族主义、民族主义、恐怖主义以及宗教极端主义的影响,其国内政治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今年上半年,雅加达原省长、属于宗教和族裔“双料少数族群”的华人钟万学,因被指控“亵渎”《古兰经》,不仅连任无望,而且锒铛入狱。在此情形下,可以预测,如果越来越多的民众因为民族情绪和宗教情感而被卷入关公像事件,轻则不仅关公像上的那块白布短时间难以除去,重则危及到印尼多元社会的坚韧及稳定性。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