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谁的道德更高尚?
作者:周少青 日期:2017-08-29

宗教徒与无神论者,谁的道德水平更高一些?或者说,谁更值得信赖?这既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实证问题。

日前,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自然人类行为》杂志推出一项调研成果,该成果用看似非常简单的方法,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

研究团队在5大洲13个国家选取3000多名受访者,这些国家中既有非常世俗化的国家如中国和荷兰,也有宗教徒占比非常高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美国和印度。在这些或者佛教徒、基督徒,或者无宗教信仰者、穆斯林、印度教徒占主要人口的国家。受测试者被置身于同样的情景,被问及同样的问题。

调查者设定了一个虚构的“作恶者”,此人孩提时虐待动物,长大后成为一名教师,先后谋杀、残害了5名无家可归者。他们给受访者中的一半人提出的问题是,“该作恶者有多大可能性是无神论者,对另一半人提出的问题是“该作恶者有多大可能性是宗教徒”。统计结果表明,受访者中认为该作恶者是无神论者的人数,是认为是宗教徒的两倍。

对于这一结果,该研究的参与者之一、美国肯塔基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尔·格维斯表示非常吃惊。他说,最不可思议的是,即使是无神论者似乎也持有同样直观的反无神论偏见。格维斯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亲宗教”的规范根深蒂固、非常盛行,即使是在目前世俗化很明显的地方,人们还是本能地认为宗教是道德的保障。

根据该项研究,只有在芬兰和新西兰两个世俗国家没有发现反无神论者偏见的确凿证据。

研究还表明,在高度宗教化的国家,如美国、阿联酋及印度,对无神论者不信任的程度非常高。而在更世俗化的国家,这一比例则相对要低。

格维斯进一步指出,研究表明,无神论者不仅有一个“不名誉”、不值得信任的问题,而且在许多地方,“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存在着性命之忧。”他暗指在一些宗教气氛浓厚的国家,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曾出现多起涉及无神论者或人文主义者的命案。

实际上,即使在文化、宗教、族裔多元化程度及社会包容很高的美国,无神论也不是一个可以轻松表达的话题。许多无神论者表示,他们非常担心一旦公开自己“不信仰上帝”的内心世界,轻则会遭到排斥,重则可能招致暴力。一些年轻的大学生甚至不敢告诉家长“他们已经不再信仰上帝”的事实,害怕因此导致家庭内部的分裂。

美国社会对无神论者的排斥,也可以从一些调查公司的数据获得。2014年皮尤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人宁愿接受一个70多岁的、或者是公开的同性恋者、或者是从未有过公职经验的人做总统,也不愿意接受一个无神论者做美国总统。一些政治家或从政者,如果肯公开说出自己的无神论者身份,他的政治生命基本上就宣告结束了。

更加离谱的是,皮尤先前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的受访者认为无神论者比强奸犯更不值得信任。因此在美国,虽然有2%的成年人承认他们是无神论者,但许多美国人都表示“他们从未遇到过无神论者”。

为了促使更多的无神论者“走出来”、“骄傲地表达”他们的无神论信仰,美国的一些著名的无神论组织,如“美国无神论者协会”“摆脱宗教基金会”等先后组织多种活动乃至举办“无神论电视台”,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无奈之下,一些乐观的无神论组织领袖称,“我们最大的希望寄托在人口结构的变化方面,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不信宗教的行列,当然这需要时间。”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尽管我们今天的世界越来越世俗化,但许多人包括一些无神论者仍然秉持着这样一种观点,即“人们会做坏事,除非他们害怕来自无所不能的上帝的惩罚”,“宗教信仰被直观地视为对严重不道德行为诱惑的必要屏障”,这一点值得人们深思。

宗教徒与无神论者,哪个群体的道德水准更高一些,这显然不是一个通过简单的社会调查就能得出笼统结论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的一个前提性条件是,我们如何定义“道德”本身。如果“无条件献身上帝”是“完美的道德”的话,那么宗教徒可能会有更高的道德;但如果把“爱同类、奉献社会、乐于助人”等更多世俗的价值取向界定为“高尚道德”的话,那么无神论者可能会成为更高尚的道德行为主体。如果两类道德即“完美道德”和“高尚道德”的标准是混合的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话,那么“宗教徒与无神论者,哪个群体的道德更高一些”这一论题,便可能无解。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