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朱总司令在井冈
作者:郭军宁 日期:2009-12-29
        井冈山是革命圣地,中国革命的摇篮。1928年4月,朱德总司令和毛泽东主席分别率领的红军队伍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从而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始终伴随着围剿与反围剿的战争。朱总司令在捍卫井冈山根据地的严酷战争中居功至伟,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
   
        这个诗句是朱德总司令1962年重回井冈山时写下的。历史的事实正是如此,朱、毛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主力部队。
        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大地一片白色恐怖。年轻的共产党人在血的教训中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斗争。“八一南昌”起义是最早的尝试。然而,这次伟大的起义在国民党军队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起义军由最初的四万余人,到1927年11月初,只剩下朱德总司令率领的700余人,隐蔽在赣南崇义县的上堡地区。缺粮,无药,无衣被,处境极为险峻。
        天佑红军。在这险恶关头,这支英勇的起义军得到时任国民党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的慷慨援助,1928年年关,朱德在湖南宜章发动了规模宏大的武装起义,使南昌起义失败后仅存的一点革命火种得到迅速壮大,很快发展到万余人。但是,湘南起义立即遭到国民党的重兵围剿。根据湘南起义面临的形势和中央关于联络毛泽东部的指示,朱德、陈毅果断地率部队向井冈山转移。
        毛泽东主席于1927年9月,在湘赣边界领导了震惊全国的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他率领少数工农武装南下井冈山,创建红色根据地。与湘南一样,井冈山根据地也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形势十分严峻。
        同样严峻的形势是促成朱、毛井冈山会师的重要原因。会师时,朱德带到井冈山的部队有一万二千多人,毛泽东部队是千余人,所以又叫朱、毛会师。根据朱德的提议,两军合编后部队叫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是这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负责作战具体指挥。毛泽东任党代表,主要负责战略运筹和政治组织建军。王尔琢任参谋长。全军下辖28、29、31、32四个团。其中28团是朱德起义军的核心力量,战斗力最强。它是当年叶挺独立团的老底子,参加过北伐战争,人数最多,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能攻善守,有13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和一个迫击炮连,王尔兼任团长;29团由湘南农军组成,团长胡少海,著名的战将萧克是该团连长;31团以秋收起义军为主,团长张子清兼;32团由袁文才、王佑的井冈山农民武装组成,袁文才任团长、王佑任副团长。
   
        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
   
        朱德是井冈山反围剿斗争的主要指挥者。文武双全的战将萧克曾说:“红四军在井冈山时期主要是朱德指挥战斗。”事实也是如此。
        朱、毛会师之前,朱、毛红军分别面临着湘赣敌军10个师的联合会剿。朱、毛会师时,由于爆发了蒋、桂、冯、阎对张作霖的战争,会剿部队大部分北调,进攻井冈山的国民党军队只剩下滇军杨如轩1个师。4月下旬,杨如轩以永新县城为大本营,兵分两路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心的宁冈和大、小五井进犯。
        面对来敌,红四军确定了集中兵力歼敌一路的方针。由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28团和29团,在遂川方向迎战杨如轩的第81团,毛泽东率31团,抢占七溪岭有利地形,阻击敌79团,袁文才率32团担任对湖南敌军的警戒任务。
        在遂州方向,29团三营营长萧克率先出击,在黄坳同敌激战两小时,打垮了敌81团的先遣营。此仗胜利后,朱德制定了一个声东击西,在五斗江设伏的战法。他让王尔琢先率部队向下七方向开拔,然后乘夜黑转赴五斗江,并通过俘虏散布红军要打遂川的口信。敌人果然中计。当敌人在五斗江埋锅做饭时,红军从天而降,一举消灭了敌81团。从七溪岭向宁冈进攻的敌79团团长刘安华得此消息,不等杨如轩命令就带着部队绕过永新城向吉安撤退。第三天,朱德率领部队奔袭永新,追歼逃敌时,杨如轩命令守城的团出城救援,由于士气不振,被朱德部队打得抱头鼠窜,全线溃败。工农革命军乘胜占领了永新城。
        五斗江战斗的胜利是朱、毛会师后的首次大捷,大振了红四军的军威,历史上称之为“一打永新”。
        杨如轩不甘心失败,在五月中旬,他纠集了4个团的兵力,由吉安再次向井冈山进攻。朱、毛商量后,决定采取“敌进我退、声东击西”的战术,主动撤出永新县城,向宁冈退却。为了迷惑敌人,28团和31团1营先出击湖南的茶陵,在茶陵的高陇同湘军打了一仗,造成红军主力进攻湖南的假象。敌人果然又上当了,杨如轩急令两个团开赴龙源口,企图越过七溪岭,直取宁冈。在宁冈的毛泽东得此消息后立即告之朱德、陈毅,朱、陈立即掉头西进。他们率领部队在崎岖的山路上冒雨急行130里,傍晚赶到距永新30里的澧田,第二天凌晨,又率部埋伏在草市坳地区。
        上午,敌79团走进了红军的埋伏圈。王尔琢指挥28团奋勇冲杀,只用一个小时就全歼了敌人,还击毙了团长刘安华。然后,红军乘胜前进,直逼永新县城,向守敌发起进攻。听见枪声后,杨如轩又一次仓惶逃命,红军再次拿下永新城。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打永新”。
        当年在28团任党代表的何长工曾有这样的回忆,他说:“朱德同志出色地领导了这次奔袭草市坳,二占永新的胜利战斗,是有远见、有预见的。特别是二占永新的胜利,表现了朱德同志的指挥才能。”
        1928年5月底,国民党反动派再度向井冈山发动进攻。参与进攻的江西敌军是杨池生第九师和杨如轩第二十七师,湖南敌军是第八军吴尚部3个团。他们分进合击,东西推进。
        面对两面敌军,朱德、毛泽东又一次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红四军主力首先出击湖南酃县,打垮了吴尚部1个团,占领了酃县城。赣敌再一次上当,杨如轩带领27师两个团及杨池生第九师1个团,从新、老七溪岭方向进犯根据地;杨池生第九师进占永新城。红军主力得到敌人从永新出发的消息,立即回师宁冈。在宁冈新城,陈毅主持召开军事会议,研究作战计划,决定兵分两路:一路打敌人正面,一路打敌人背后。在新七溪岭方向,朱德率领29团和31团1营阻击杨池生师的李文彬团;陈毅、王尔琢率领28团,到老七溪岭迎击杨如轩的两个团;袁文才带领32团一部和永新赤卫大队,从武功潭一带侧出敌人。战斗打得非常艰苦,经过一整天的激战,全歼敌军一个团,打垮敌军两个团,缴枪四百余枝。这些战斗统称为龙源口大捷,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以来最辉煌的胜利。然后,红军乘胜第三次占领了永新县城,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一次会剿。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三打永新”。
        龙源口大捷之后,在井冈山流传起这样一首歌谣: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强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两只羊指的就是杨如轩和杨池生。
        反围剿胜利是朱德游击战争思想的胜利
   
        与毛泽东军事生涯不同的是,朱、毛会师之前,朱德早已身经百战,已经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内最懂得中国革命战争规律,最善于打游击战的军事家了。
        朱德于1909年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并于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的云南重九起义,由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1913和1914两年,作为营长他率部在云南蒙自、个旧、临安一带剿匪两年。在此期间,他结合以往学过的军事理论和《孙子兵法》,总结出“秘密,迅速,化整为零,声东击西,忽南忽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战法,形成一套与众不同流动游击战争理论。这种在特殊环境中所总结出来的理论,是过去军事教材中没有的。
        后来朱德又经历了护国讨袁战争和川滇两省多次剧烈的军阀混战,成为滇中名将。四川大军阀刘湘曾要给朱德一个师长的位置,朱德没同意。他后来回顾这件事时说:“刘湘之所以叫我当师长,是因为我的独特战术已经打出了名声和威风。我用来击败敌人的是流动游击战术。这种战术主要得自我在中国和法属印支那的边境线上驻军时,同蛮子和土匪作战的经验。我从自己与土匪的散兵游勇作战的艰苦经历中获得的这种战术,具有特殊的价值。”
         朱德游击战争理论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毛泽东主席后来高度评价过这句话。他说:“打仗没有什么巧妙,简单说就是两句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打”是集中兵力消灭敌人,握起五指打他一指。“走”是灵活机动,不设固定作战线,飘忽不定,哪里好打就在哪里打。这句话不仅在军事斗争中,也可以作为政治、社会、经济等领域斗争的指导思想。游击战的其他很多重要思想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井冈山反围剿战争中,朱德根据我情与敌情,集中主力于主要方向,用于打攻坚战、伏击战和歼灭战。非主力部队安排于次要方向,担任警戒、掩护、阻击、骚扰等任务。一打永新,红四军先集中兵力于一路,然后声东击西在五斗江设伏。二打永新,红四军避其锋芒,敌进我退,然后再次声东击西,在草市坳设伏。三打永新,红四军又一次声东击西,干净利落地取得龙源口大捷。漂亮的反围剿战争是朱德游击战争理论的具体运用与集中体现。
        在此期间,朱德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著名的“游击战十六字诀”。当时担任红4军前敌委員會常务委员、29团党代表的龚楚回忆:“前敵委員會召集了一次擴大會議,各團、營長及黨代表均出席參加。朱德发表意见。他说,我们以少数兵力,劣势装备和人数众多装备优良的敌人作战,要采取游击战术来配合运动战。游击战术,他提出以下各点:(一)敌进我退:保存实力,待机转移攻势。(二)敌退我进:打击其士气,积小胜为大胜。(三)敌驻我扰:以疲惫敌人,造成对我有利之形势。(四)敌疲我打:应即集中兵力,主动进攻,以歼灭敌人。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和阐述之后,会议便告结束。红军的战略战术,从此就奠定了基本原则。”1941年,老资格的军旅作家刘白羽同志在他所著《朱德将军传》中,说到十六字诀时语气肯定的指出:"朱德同志是这发明者与执行者。"
        后来,关于谁是十六字诀的发明者的问题有了不同说法。为此,追随朱德参加南昌起义的赵镕(中将)特意说:“有人认为‘十六字诀’是毛主席创造的,其实是朱德创造的。……朱总是从来不讲他的贡献和他的优点、长处的,无论如何也不讲。我就曾问过他:‘十六字诀不是您提出的吗?怎么成了毛主席提出的了?’他说:‘只要对革命有利,谁提的都一样。’”朱德总司令的高风亮节值得我们永远地怀念与敬仰。(4000字)
   
        郭军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7号 100081
        电话:010-68932395(办);13552870456
        传真:010-68421864 电邮:guojn@cass.org..cn
   
                                                                                                         2009.7.20.
    
    
   
相关主题:朱德
文章来源:郭军宁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