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杨清媚在讲座中
论坛讲座现场
2013年10月22日下午,“人类学论坛”第四十九次活动在所三层内会议室举行,主讲人杨清媚做了题为《“民族精神”与国家:从陶云逵的实地研究看中国人类学的德国传统》的报告。
陶云逵是中国最早获得“历史人类学家”称号的学者,作为德国的文化传播学派在中国的传人,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以“文化”理论为依托,在云南展开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工作,其主要著作有文章《西南部族之鸡骨卜》、《大寨黑夷之宗族与图腾制》、专著《车里摆夷之生命环》等。早在费孝通主持“魁阁”的时代,陶氏便已享誉学界,可惜的是建国后他的贡献长期遭到忽视。
杨清媚在讲座中梳理了陶云逵在文化理论和边政研究方面的独特贡献,指出他当年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中研院史语所,也不同于燕京学派的道路;既不把边疆视为破碎化的地方,也没有陷入地方主义的立场,而是通过文化区域的构建,力图靠近真实的历史层叠。面对国家权力扩张的压力,他坚持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坚持对文化多元结构的探索。他对边政学的热衷,恰恰以他对改造地方的冷静疏离为前提。而他对国家与地方社会两种想象之间的文化区域的构建,在唯物质论中逆流而上,从而为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留下空间。
讲座结束后,参加者继续就陶氏著作中的文化史、西双版纳傣族研究、德国“民族精神”思想史等话题展开了讨论,气氛热烈。
(撰文:杨春宇,摄影:王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