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人员
![]() |
|
何星亮 | |
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邮编100081) |
- 个人基本信息
- 何星亮,1956年8月生,广东梅州兴宁人,法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国务院参事,中国社科院大学博士生导师。2003年3月至2018年2月任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委员。2018年3月至2023年2月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2006年起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2005年至2014年任国家反恐怖协调小组软科学专家。2000年至2010年任国家国书馆专家咨询委员,2012年至2017年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决策咨询委员,2002年至2015年任中国民族学会秘书长和常务副会长,2015年至202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何星亮的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部分。基础研究领域主要有: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国民间信仰、民族历史与文化、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出版个人独著16部,合著8部,主编学术著作和论文集18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民族研究》《思想战线》《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其中《新华文摘》转载23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3篇。在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150多篇,其中《人民日报》35篇,《光明日报》36篇,《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和《中国社会科学报》28篇,《人民政协报》34篇,《中国民族报》28篇,在《学习时报》《中国文物报》《中国科学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新疆日报》《中国艺术报》等报刊发表20多篇。至2021年,学术论著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11项。应用研究领域主要有:民族与宗教问题、新疆问题、西藏问题、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问题、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问题。撰写应用对策研究报告、建议和信息约200篇,撰写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提案、议案和建议等100多篇。至2021年止,获省部级优秀对策研究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计59项。【研究领域和专长】基础研究: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国民间信仰、民族历史与文化、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应用研究:民族与宗教问题、新疆问题、西藏问题、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问题、文化建设和文化保护问题【学习经历】1978.09-1982.08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文系哈萨克语专业/本科1984.07-1990.0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民族学专业/研究生1995.12-1996.12 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日本东洋文库客座研究员1999.08-2000.05 日本国学院大学客座研究员2001.10-2001.11 中央统战部党外干部出国(赴英)市场经济高级研修班学员【工作经历】1975.06-1978.09 新疆兵团和红星农场工作1982.07-1984.07 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87.07-1992.08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2.09-1997.08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1997.09-2009.1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2009.12-2014.08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1997.03-2003.0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副主任2003.03-2013.0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宗教研究室主任2011.11-2015.1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2012.05-至今 国务院参事2013.04-2015.04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新疆研究室主任 2014.05-202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8.07-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12-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2014.08-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21.06-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级教授【学术和社会兼职】2003.3-2018.2 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委员2018.3-2023.2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1992-2002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秘书长2002.10-2010.10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18年3月至2023年2月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2010.10-2016 中国民族学会常务副会长2005-2014 国家反恐怖协调小组软科学专家2006-至今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2000-2010 中国国家图书馆专家咨询委员2013-2016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013-至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学术和社会荣誉称号】1993年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科研岗位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7年获北京市“参政议政服务发展”同心奖先进个人称号【获奖情况】(至2022年止)(一)学术专著和论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项(二)内部研究报告和建议获省部级以上优秀对策研究奖59项【学术专著】1.《中华文明·中国少数民族文明》上下册,939页,98万字,独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2011年获新闻出版总署2011年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2.《维吾尔、柯尔克孜、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裕固、撒拉族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之一),600页,46.4万字,独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999年作为《中华文化通志》之一,获国家第四届图书奖“荣誉奖”。3.《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西北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343页,27万字,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00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4.《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476页,40万字,独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200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二等奖。5.《哈萨克族简史》(与倪华德、纳比坚合作,参与编写和翻译),278页,20万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6.《龙族的图腾》,149页,10万字,独著,香港中华书局1991 年,台湾中华书局1993年。7.《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435页,27万字,独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199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8.《中国图腾文化》,406页,31万字,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初版,1996年重印。199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青年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9.《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404页,30万字,独著,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初版,1995年重印。10.《苍龙腾空》,270页,16.2万字,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1.《中国少数民族图腾崇拜》,独著,五洲出版社2006年。英文译本:He Xingliang, Totemism in Chinese Minority Ethnic Groups,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0612.《图腾与中国文化》,修订再版,613页,56万字,独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2009年列入新闻出版总署“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韩文版2011年由韩国首尔黄莺出版社出版。201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3.《图腾与中国文化》外文版,2011年获中国出版协会等单位评选的2011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14.《中国自然崇拜》,修订再版,416页,38万字,独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再版。2009年列入新闻出版总署“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韩文版2011年由韩国首尔黄莺出版社出版。15.《文化学原理》,约50万字,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待出版)。16.《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49.8万字,独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17.《中国和日本拔牙风俗研究》,约30万字,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8.《文化人类学理论》,40万字,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待出版)。19.《突厥史话》,何星亮、郭宏珍著,10万字,中央和国务院对外宣传办公室委托撰写,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年;英文译本:He Xingliang, Guo Hongzhen, A History of Turks, China Intercontinetal Press,2008.20.《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与中国的民族政策》,何星亮、闽正言著,中央和国务院对外宣传办公室委托撰写,五州出版社2011年。英文书名: By He Xingliang and Min Zhengyan, China Ethnic Policy and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All Ethnic Groups.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11.21.《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富蕴县卷》,合著,主要执笔人,何星亮撰写26万字中的18万字,民族出版社2001年。22.《中国民族学50年》567页,40万字,合著(何星亮撰写208页,17万字),人民出版社2004年。23.《丝路发展与读懂中国》,何星亮、马峰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7月第一版。24.《中华图像文化史·图腾卷》,何星亮、殷卫滨著,46万字,中国摄影出版社2022年。25.《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 1978—2008·民族学》(合著),获国家民委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26.《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重要著作提要》,主编,542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27.《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周大鸣、何星亮主编,668页,民族出版社2008年。28.《民族文化与全球化》,方铁、何星亮主编,543页,民族出版社2006年。29.《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民族和谐》,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30.《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宗教和谐》,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31.《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杨源、何星亮主编,433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32.《民族学研究》(论文集)第12—13辑,主编,民族出版社1998年、2004年。33.《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论文集),主编,第1—1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022年。【译著译文】1.《哈萨克族》,译著(哈萨克文译中文,何星亮、纳比坚译),154页,12万字,民族出版社1989年。2.《图腾崇拜》,译著(俄文译中文,独译),238页,17.5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再版,236页。3.《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与历史过程理论的一些问题》(俄译汉),《民族译丛》1985年第5期,页19-27。4.《田野作业与现实研究》(俄译汉),《民族译丛》1988年第2期,页26-31。5.《评Ю.И.谢苗诺夫〈婚姻和家庭的起源〉》(俄译汉),《民族学通讯》第46期。6.《评〈外国民族学发展的道路〉》(俄译汉),《民族学通讯》第50期。7.《图腾崇拜》(俄译汉),《民族译丛》第4期,页44-51。【学术论文】(1982—2022年,下分8个专题)(一)古代民族语言和文书研究1.《匈奴语试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页3-11。2.《稽胡语若干词试释》,《民族语文》1982年第3期,页38-42。3.《从哈、柯、汉亲属称谓看最古老的亲属制度》,《民族研究》1982年第5期,页67-76。4.《清代阿尔泰汉、哈、满五件文书译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页12-22;该文发表后,努尔别克教授译成哈萨克文,发表在哈萨克文杂志《荟萃》上,1986年第2期,页246-306。5.《匈奴语“瓯脱”再释》,《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页101-108。6.《清代钦命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一件汉文文书》,《中国边政》(台北)1995年第128期,页45-47。7.《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一件哈萨克察合台文文书研究》,日本大阪《内陆ァジァ言语の研究》(1997)第7期,页1-34。8.《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一件满文文书研究》,《民族研究》1998年第5期,页79-90。9.《清代玛呢图噶图勒干卡伦侍卫的一件汉、察合台文文书研究》,《西域研究》1998年第1期,页50-57。10.《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第二件察合台文文书研究》,《民族语文》1999年第1期,页75-78。11.《清代勘分中俄科塔边界大臣的第一件察合台文文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西域研究》2015年第6期,202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考古人类学研究1.《华夏第一龙探析》,《东南文化》1993年第3期,页41-53。2.《半坡鱼纹是图腾标志,还是女阴象征?》,《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页63-69。3.《河南濮阳仰韶蚌壳龙新探》,《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东京)1997年第2辑,页276-305。4.《河南濮阳蚌壳龙的象征意义》,《中原文物》1998年第3期,页34-42。5.《生前开颅,还是死后穿孔?——关于“中国5000年前开颅术”之商榷》,1.7万字,《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6.《拔牙的象征意义》,邓晓华、林美治主编《中国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厦门华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546-568页。7.《中日拔牙风俗研究概述》,《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8.《日本史前叉状研齿的分布、特点及其象征意义》,《民族研究》2019年第3期。9.《日本史前拔牙的类型和样式及其研究》,1.1万字,《中原文物》2019年第4期。10.《日本史前拔牙风俗的特点、分布与发展阶段》,1.1万字,《国外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11.《中日史前拔牙年龄和次数比较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12.《近代台湾高山族诸族群的拔牙风俗源流与分布》,《贵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7期。13.《台湾高山族诸族群的拔牙类型探析》,《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三)民族史和边疆史研究1.《解放前阿尔泰哈萨克社会历史调查报告》,《新疆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页84-93。2.《阿尔泰乌梁海之印及其有关问题》,《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页41-47。3.《阿尔泰乌梁海社会历史述略》,《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页36-42。4.《中俄科塔界约谈判研究》,《西域研究》1999年第1期,页32-42。5.《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6.《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分类与民族认同》,《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7.《中国古代民族分类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的形成》,1.3万字,《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10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3月。8.《晚清〈中俄科塔界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1.8万字,《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第7期。9.《晚清钦命勘分中俄科塔边界大臣的汉文札谕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2000字,2021年第2期(42卷第2期)。10.《〈中俄科塔界约〉谈判换约地点考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1期。11.《清代中俄西北分界与边民“人随地归”研究》,《西域研究》2021年第4期。(四)宗教人类学研究1.《图腾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页31-52。199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青年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2.《阿尔泰乌梁海人的宗教信仰初探》,《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页66-74。3.《试论图腾标志》,《贵州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页128-133。4.《图腾与神的起源》,《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页57-64。5.《图腾崇拜与人生仪礼》,《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3期,页318-324。6.《图腾禁忌的类型及其形成与演变》,《云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页84-90。7.《图腾文化研究概述》,《民族研究动态》1989年第2期,页26-32。8.“The Origin of Totemism”,Chinese Social Science,1990.2.p.232-246。9.《图腾名称与姓氏的起源》,《民族研究》1990年第5期,页31-38。10.《中国图腾文化概述》,《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页33-39。11.《图腾的类型》,《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页79-84。12.《图腾与地名的起源》,《思想战线》1990年第3期,页79-81。13.《图腾与人名的起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页27-31。14.《图腾仪式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3期,页79-83。15.《官名的形成与图腾》,《西域研究》1991年第3期,页59-64。16.《象形文字的产生与图腾》,《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第2期,页98-101。17.《中国各族的图腾神话》,《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页21-30。18.《图腾崇拜与法的起源》,《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页60-67。19.《图腾圣地与社》,《思想战线》1992年第1期,页79-83。20.《中国各民族的图腾标志》,四川民族研究所编:《民族论丛》1992年。21.《太阳神及其崇拜仪式》,《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页21-30。22.《火崇拜略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页73-44。23.《土地神及其崇拜》,《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4期,页323-331。24.《星神与星崇拜》,《北方民族》1992年第2期,页86-91。25.《山神与山崇拜》,《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第2期,页105-109。26.《石神与石崇拜》,《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页45-53。27.《试论最早的生殖崇拜形式》,《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第6期,页77-84。28.《龙:图腾──神》,《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页38-46。30.《哈萨克族的早期信仰》,《北方民族》1995年第3期,页97-102。31.《维吾尔族的早期信仰》,《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页36-44。32.The Origin if Totems, in In Foreign Affairs Bureau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ed., Humanit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Forum,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1.33.《近代基督宗教在民族地区的传播策略与传播效果分析》,约2万字,廖旸主编:《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34.《法国学界关于天主教与政治关系研究现状及其特点》(孙欣欣、何星亮),《世界宗教文化》2021年第4期。35.《上海合作组织五国反极端主义法比较研究及其借鉴》(王文娟、何星亮),《国外社会科学》2021第6期。36.《俄罗斯学界反极端主义研究概况及其特点》(王文娟、何星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五)文化理论与中华文明建设研究1.《三层次均衡和谐──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理论模式》,《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页202-207。2.《保守性与进取性》,《世界民族》1999年第1期,页31-39。3.《李亦园的文化观与文化理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页6-13。4.《文化的特性》,2.5万字,《民族学通讯》1999年第134期。5.《从文化的时代性看“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民族研究》2001年第6期,页5-6。6.《文明会冲突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页45-51。7.《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8.《象征的类型》,《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9.《对传统与现代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页20-29。10.《文明与冲突》,载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编:《中国民族学纵横》,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11.《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12.《结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载程祥徽、黄汉强主编:《澳门文化·汉文化·中华文化与21世纪》,澳门,2003年。13.《略论社会—文化冲突的几个问题》,周大鸣等主编:《文化人类学理论新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137—160。14.《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另载方铁、何星亮主编:《民族文化与全球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页32-41。15.《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12000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16.《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清明节应该放假》,《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4月5日。17.《炎帝与创新精神》,《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18.《文化多样性与文明互补》,1.2万字,《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19.《炎帝的创新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复兴》,2.4万字,载《中原文化与汉民族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0.《图腾与人类文明的形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21.《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人民论坛》2007年第20期。22.《从传统节日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以端午礼俗为例》,《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页41-50。23.《可持续发展与文化多样性教育》,《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24.《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途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25.《保护与创新、引进与输出相结合,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国社会经济论坛》2008年第2辑。26.《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领导之友》2008年第2期。27.《三十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2.2万字,王晓丽等主编:《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28.《历史和现实确立的民族间共赢模式》,《人民论坛》,2009年第9月号(上),总第264期,页50-51。29.《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性与互补性》,《思想战线》2010年第1期。30.《文化交流与文化的繁荣发展》,《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页38-39。31.《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中国政协》2010年第5期。32.《继承创新春节文化弘扬复兴传统节日》,《文明》2010年第2期。33.《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明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学术动态》2010年第34期。34.《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思想战线》2011年第1期。《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新华文摘》2011年第9期,又载于情之主编:《高端决策参考:中国文化的力量》第八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35.《“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页91-96。36.《如何复兴中华文明》,《人民论坛》2011年3月下期(总第322期),页50-51。37.《建设以价值为导向的公正社会》,《人民论坛》2012年3月(第6期)。38.《既要保护传统,也要创新内容和形式》,《精神文明导刊》2011年第3期,页6-17。39.《孙中山的互助思想与当代社会》,约0.8万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40.《龙的精神》,《中国政协》2012年第2期。41.《春节文化的特点与功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42.《春节礼俗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结构》,《思想战线》2013年第2期。43.《文化功能及其变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44.《满足民众需求,方可上下同心》,《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7月上。44.《以价值为导向深化改革》,《中国政协》2013年第7期。45.《保护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中国政协》2013年第1期。46.《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应抓住的几个重点》,《中国民族教育》2014年第3期。47.《文化模式: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48.《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文化建设的思考》,《中国经济社会论坛》2014年第7期。49.《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社会经济论坛》2014年第6期。50.《复兴中华民族必须加强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建设》,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7期。51.《决策应防止负功能和不良潜功能》,《中国政协》2014年第3期。52.《文化自信与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国政协》2014年第19期。53.《试论人的三种属性》,《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54.《民族地区如何进行文化保护和建设》,《中国民族》2015年第3期。55.《复兴中华民族,必须复兴中华文化》,《人民论坛》2017年4月上期,总第552期。56.《古代中国崇尚和平,厌恶战争》,《人民论坛》2017年7月下期,总第564期。57.《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论坛》2017年11月上期。58.《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加强文化观念的整合》,《人民论坛》2017年11月下期。59.《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与解决途径》,乌克兰基辅大学《乌克兰东方学》,2018年年刊(5月出版)。60.《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云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61.《建设文化强国需处理好的两个关系》,《人民论坛》2018年4月下期。6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和平” 理念》,《思想战线》2018年第1期。63.《“一带一路”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第116-122页。64.《亘古未有40年的若干经验与启示》,《人民论坛》2018年9月下期。63.《一带一路倡议与民族复兴》,1.2万字,《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10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3月。64.《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2.3万字,《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1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3月。65.《为什么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论坛》2018年12月下期。66.《为什么要加快“人”的现代化建设》,《人民论坛》2019年3月上期。67.《春节礼俗与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金融博览》2019年 第2期。68.《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民论坛》2019年7月下期。69.《中国为什么要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人民论坛》2019年9月上期70.《智能革命与文明变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71.《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与解决途径》,载何星亮主编:《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12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9年8月版。72.《充分发挥和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人民论坛》2019年12月上期。73.《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愈挫愈勇》,7500字,《人民论坛》2020年3月下期。74.《“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人民论坛》2020年10月上期“论坛特稿”。75.《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与伟大复兴》,《人民论坛》2021年3月上期。76.《加强人文社科基础理论研究服务决策科学化》,《人民论坛》2021年6月下期。77.《“文化自信”理念的形成及其意义》,《民族研究》2021年第2期。78.《共圆中国梦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民族》2021年第4期,总第594期。79.《中华民族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四个保障》,《人民论坛》2021年9月中期。8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形成与创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新华文摘》网络版2021年22期全文转载。81.《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和理论依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22年第8期全文转载。82.《“国之大者”与中国梦》,《人民论坛》2022年7月下。83.《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建设》,《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8月下。84.《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人民论坛》2022年11月下期。85.《文化润疆的性质、目标、任务和途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23年第5期论点摘编。86.《关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象征的思考——基于习近平关于“石榴籽”和“石榴”相关论述的阐释》,《民族研究》2023年第1期。8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任务与途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88.《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3年。89.《西方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简析》,《世界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90.《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内涵》,约1万字,《人民论坛》2023年7月下期。91.《“创新”与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为什么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约1万字,《学习与探索》2023年第8期。92.《和平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约1万字,《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93.《“创新”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1.5万字,《思想战线》2023年第5期。(六)民族文化研究1.《关于阿勒泰地区民族学调查报告》,《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11期,页1-7。2.《金山脚下的乌梁海人》,《新疆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页104-130。3.《阿尔泰乌梁海人的习俗》,《甘肃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页80-88。4.《阿尔泰乌梁海人的节日》,《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页49-51。5.《塔吉克族称及其早期文化》,《西域研究》1994年第3期,页81-89。6.《维吾尔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西域研究》1995年第2期。7.《哈萨克族的制度文化》,《甘肃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页75-86。8.《柯尔克孜的制度文化述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页61-69。9.《中国现代“护照”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思想战线》1998年第6期,页74-77。10.《龙与年号》,《思想战线》2000年第5期,页111-114。23.《关于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若干问题》,《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11.《关于龙文化的若干问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编:《龙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12.《完善法制 加快立法——保护和开发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科学新闻》2003年第22期。13.《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14.《炎帝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15.《龙与中国文化》,4.6万字,孟慧英主编:《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16.《中国龙文化的特征》,《思想战线》1999年第1期,页76-84。17.《中国龙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阶段》,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编:《龙文化与民族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页129-163。18.《西方人眼中的“龙”》,《四川统一战线》2012年第5期。19.《中国古代民族收继婚的类型、功能及其变迁》,刘正爱主编:《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20.《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上的树叶信和草标》,《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7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版,页1-8。21.《中国历史上的结绳和刻木记事》,《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7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版,页9-31。22.《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上的推选制》《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13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9年7月版,页9-31。23.《近40年中国少数民族医学研究进展与前瞻》(张燕、何星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24.《民族交融与回汉关系》(贾旻芾、何星亮),《贵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5期。25.《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张翔云、何星亮),《民族学刊》2021年第11期。2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及特点》(张燕、何星亮),《贵州民族研究》2021年第6期。27.《河南辉县六月送羊习俗的特色、功能及其象征意义》(李立、何星亮),《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2期。28.《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中的不虞效应与有效应对》(张翔云、何星亮),《社会科学家》2022年第1期。(七)学科建设研究1.《关于中国民族学研究方向及其方法问题》,《思想战线》1994年第6期,页76-79。2.《文化人类学与社会政治》,《思想战线》1995年第6期,页53-58。3.《1980年后大陆新疆学研究概况》,《民族研究会讯》(台北)1995年第16期,页44-50。4.《港台学者探讨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化》,《民族研究信息交流》1995年第2期。5.《迈向汉人社会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的新动向》,《民族研究信息交流》1995年第3期。6.《民族学如何面向21世纪?》,《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页59-66。7.《努力使民族学人类学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显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页39-42。另载徐杰舜主编:《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页116-121。8.《日本阿尔泰学第33届年会简介》,《西域研究》1997年第2期。9.《继承·综合·创新》,《民族学研究》第12辑,民族出版社1998年,页61-83。10.《日本东洋文库简介》,《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11.《世纪之交的中国民族学》,《云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12.《西方社会科学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思想战线》1998年第9期。13.《论人类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页14-26;另载徐杰舜主编《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页113-145。14.《略论21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页11-20。15.《创新:人类学本土化的关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页28-38。16.《世纪之交的中国民族学─中国民族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综述》,《民族学通讯》,2000年第135期。17.《台湾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概述》,《中国民族研究年鉴》(2000)民族出版社2001年12月,页287-345。18.《人类学与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历史与未来》,《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19.《中西治学目的之差异》,《思想战线》2002年第5期。20.《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化与国际化》,《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2年第3期。21.《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纪要》,《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22.《中西治学方式之差异》,《思想战线》2003年第2期。23.《中西学术研究之异同》,《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3年第4期。24.《基础理论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建设》,《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25.《20世纪下半叶台湾和香港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概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26.《关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问题》,《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27.《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化》,《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28.《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民族研究》2008年第6期。29.《“人类学概论”应列为高等院校基础课》,《科学新闻》2008年第20期。30.《关于我国应用人类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页11-14。31.《关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术创新的若干问题》,约1.3万字,《思想战线》2012年第4 期。32.《人类学研究范式的特点、类型及其转换》,《世界民族》2014年第5期。33.《略论民族志方法的创新》(何星亮、郭宏珍),《思想战线》2014年第5期。34.《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点、原则与类型》(何星亮、杜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35.《文化人类学理论的类型及其构建方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36.《文化人类学认识论刍议》,《世界民族》2016年第1期。37.《文化人类学理论的类型及其构建方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38.《关于田野调查的选题与设计的若干问题》,《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8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39.《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参与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8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40.《关于构建中国特色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若干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46.《中国学术切勿盲目崇拜西方》,《人民论坛》2017年3月上期,总第549期。47.《汉族家庭和婚姻研究的新探索──庄英章〈家族与婚姻〉评介》,云南《民族学》1996年第2-3期。48.《功在千秋,利在当代──评吕大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5000字,与杨堃先生合作,《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49.《一部独具匠心的民族文化学著作——读管彦波〈文化与艺术: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研究〉》,书评,《思想战线》2006年第3期。50.《人类学与中国乡村社会的百年变迁——周大鸣〈凤凰村的变迁〉评介》,《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51.《区域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新篇章——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评介》,《思想战线》2007年第4期。(八)民族经济研究1.《关于进一步发展哈萨克族畜牧业问题的探讨——根据新疆富蕴县调查资料》,《民族学研究》第11辑,民族出版社1995年,页98-104。2.《市场经济与中国少数民族》,《思想战线》1996年第6期,页18-24。3. He Xingliang, The Market Econom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In Aiko Ikeo, e4.,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wentieth Century East Asia. London and New York,1996.4.《从人类学观点看中国西部的发展》,《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页29-42。5.《哈萨克族的百年变迁》,《民族团结》1998年第9期。6.The Market Econom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In Foreign Affairs Bureau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ed., Humanit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Forum,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9。7.《关于进一步发展西藏旅游业的若干问题》,2万字,《西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8.《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精心打造“中国模式”》,《中国经济社会论坛》2009年第1辑,页62-68。【重要文摘转载文章】《新华文摘》(一)纸质版1.《图腾的起源》,原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9年第11期全文转载。2.《图腾与人名的起源》,原发表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0年07期文教栏目转载。3.《性器崇拜不是最早的生殖崇拜形式》,原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3年03期论点摘编栏目转载。4.《市场经济与中国少数民族》,原发表于《思想战线》1996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7年03期全文转载。5.《民族学与21世纪——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纪要》,原发表于《中国民族报》(2002年9月10日),新华文摘2002年11期学术动态栏目全文转载。6.《谈“学”与“术”》,原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1月21日),新华文摘2003年05期文化教育栏目全文转载。7.《中华文明起源于炎帝时代》,原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4年10期论点摘编栏目转载。8.《关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问题》,原发表于《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7年02期社会栏目全文转载。9.《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原发表于《光明日报》2008年7月22日,新华文摘2008年19期论点摘编栏目转载。10.《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原发表于《民族研究》2008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9年04期社会栏目全文转载。11.《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原发表于《思想战线》2011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1年09期文化栏目全文转载。12.《中国龙与“世界龙”》,原发表于《人民政协报》(2012年1月30日),新华文摘2012年07期文化栏目全文转载。13.《如何满足人们的高层次需求》,原发表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7期,新华文摘2013年18期论点摘编栏目转载。14.《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点、原则与类型》,原发表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4年20期社会栏目全文转载。15.《人类学研究范式的特征、类型及其转换》,原发表于《世界民族》2014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5年04期学术动态栏目全文转载。16.《中华民族在互动融合中形成和发展》,原发表于《人民日报》(2016年7月22日),新华文摘2016年18期论点摘编栏目转载。17.《文化润疆的途径和方式》,原发表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23年05期论点摘编栏目转载。(二)网络版18.《民族复兴需要文化自信》,原发表于《人民日报》2016年2月3日07版,新华文摘2016年04期政治栏目全文转载。19.《文化人类学理论的类型及其构建方法》,原发表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6年11期社会栏目全文转载。20.《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若干问题》,原发表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8年01期社会栏目全文转载。21.《智能革命与文明变迁——人类学的视角》,原发表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新华文摘2020年01期社会栏目全文转载。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形成与创新》,原发表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21年22期社会栏目全文转载。23.《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和理论依据》,原发表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22年08期文化栏目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1.《从传统节日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以端午礼俗为例》,《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9期“学者视点”栏目,页151-152。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和平” 理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编,2018年第5期。3.《智能革命与文明变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12期,论点摘编。【报刊理论文章】《人民日报》1.《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人民日报》1995年5月4日。2.《非物质文化遗产 立法保护才有效》,《人民日报》2006年4月7日第13版。3.《加强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人民日报》2007年3月4日第1版。4.《建设双重文化遗产现代化博物馆》,《人民日报》2007年6月9日第7版。5.《过好我们的“文化年”》,《人民日报》2011年01月31日第12 版。6.《提升软实力,一步一步来》(访谈),《人民日报》2011年3月14日。7.《中国龙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访谈),《人民日报》2012年2月23日理论版。8.《文化“走出去”更应“走进去”》(访谈),《人民日报》2012年3月8日。9.《从春节习俗看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民日报》2013年01月31日理论版(7版)。10.《城镇建设避免千城一面》(访谈),《人民日报》2013年03月08日。11.《民俗与迷信有很大区别》(访谈),《人民日报》2013年04月07日。12.《何星亮委员:议政建言无小事》(访谈),《人民日报》2014年3月5日第15版。13.《民族复兴需要文化自信》,《 人民日报 》2015年08月14日07版大(大家手笔)栏目。14.《对话价值观(22)·如何过个更好的春节》,人民日报2015年02月13日。15.《在创新中传承》,《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5日。16.《民族复兴需要文化整合》,《人民日报》2016年02月03日第7版理论版“大家手笔”栏目。17.《中华民族在互动融合中形成和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7月22日第7版。18.《新疆“去极端化”工作成效与意义》,《人民日报》2016年6月3日第8版。19.《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意义》,1500字,《人民日报》2017年6月5日理论版“大家手笔”栏目。20.《民族主义释义》,1600字,《人民日报》2017年6月26日理论版“大家手笔”栏目,中宣部内部刊物〈学习〉2017年第31期转载。21.《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1500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理论版“大家手笔”栏目,中特中心特约研究员。22.《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4日“理论版”大家栏目。23.《以观念整合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人民日报》2018年3月9日理论版。24.《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4500字,《人民日报》2018年4月2日学术版。25.《契合中华文化精神的新型政党制度》,《人民日报》2018年6月3日理论版。26.《建设文化强国应科学处理三种关系》,《人民日报》2018年6月10日理论版。27.《凝心聚力的好制度》,《人民日报》2019年5月21日理论版“大家手笔”栏目。28.《让非遗文化发扬光大》,《人民日报》记者访谈,载《人民日报》(2019年03月07日15版)《两会特刊》。29.《新疆:让扶贫举措更细 让脱贫效果更实》,2019年03月14日《人民日报》记者访谈,载《人民日报》(2019年03月14日 06 版)《两会特刊》。30.《凝心聚力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20年4月3日理论版。31.《凝聚共识和力量的制度安排》,《人民日报》2020年5月15日理论版“大家手笔”栏目。32.《依法履职尽责 主动担当作为》,《人民日报》记者采访,载《人民日报》2021年3月10第3版。33.《确立党和国家工作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人民日报》记者采访,载《人民日报》2021年4月29第7版。34.《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人民日报》2021年12月26日理论版“思想纵横”栏目。35.《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约3000字,《人民日报》2023年7月24日。《光明日报》1.《民族学如何面向21世纪》,《光明日报》1995年12月1日理论版。2.《人类学的研究与发展》,《光明日报》2001年10月23日理论版。3.《第七届全国民族学学术研讨会召开》,《光明日报》2002年8月20日理论版。4.《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光明日报》2002年12月24日理论版。5.《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一点认识》,《光明日报》2004年4月27日理论版。6.《从人类学角度看“和谐社会”的建设》,《光明日报》2005年5月17日理论版。7.《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光明日报》2005年8月5日理论版。8.《保护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光明日报》2006年3月8日理论版。9.《“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光明日报》2006年9月4日理论版。10.《尽快颁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光明日报》2007年3月14日第1版。11.《为文化传承勤勤恳恳再干五年》(采访稿),《光明日报》2008年3月15日第6版。12.《从传统节日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光明日报》2008年6月7日“光明讲坛”。13.《提升软实力的路径》,《光明日报》2008年7月22日“理论版”。14.《应弘扬春节中的民俗传统》(采访稿),《光明日报》2009年2月5日第6版。15.《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应将保护和利用相结合》(采访稿),《光明日报》2009年7月14日。16.《各民族和平共处是新疆民族关系的主流》(采访稿),《光明日报》2009年7月14日。17.《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注重科学性》(采访稿),《光明日报》2009年6月12日。18.《确保文化安全需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采访稿),《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19.《应弘扬春节中的民俗传统》(采访稿),《光明日报》2009年2月5日。20.《春节应设典型标志物》(新闻报道稿),《光明日报》2010年1月13日第2版。21.《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4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3月28日头版《光明专论》栏目。22.《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复兴》,《光明日报》2010年11月22日理论版。23.《发掘春节文化的教育功能》,《光明日报》2011年1月31日第7版。24.《让压岁钱回归象征意义》,《光明日报》2011年2月14日第2 版。25.《写春联习俗应延续》,《光明日报》2011年2月18日第2版。26.《其乐融融说元宵》,《光明日报》2012年2月18日第2版。27.《道德昌则政化明——代表委员话“家风”》(访谈),《光明日报》2014年3月8日第 1 版。28.《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6日第6版。29.《民族复兴必先有文化自信》,《光明日报》2017年3月13日 6版。30.《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访谈,《光明日报》2019年3月3日第7版。31.《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光明日报》2019年8月27日32.《新疆建立教培中心完全符合国际法与国内法》,《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8日“理论版”。3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辩证思维三人谈》,《光明日报》记者访谈,2019年3月3日第7版《两会特刊》。34.《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磅礴之力》,《光明日报》记者访谈,载《光明日报》2019年8月26日。35.《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日报》2020年6月12日第6版。36.《立心铸魂擦亮精神底色》,《光明日报》2022年3月4日第7版。《人民政协报》1.《造成天价医药费的社会与文化因素》,《人民政协报》2005年12月12日“民意周刊”。2.《民意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人民政协报》2006年3月8日《民意周刊》。3.《中华文化正在经受西方文化全球化的巨大冲击》,《人民政协报》2006年2月13日。4.《城市流动人口促进民族互动和文化认同》,《人民政协报》2006年6月6日。5.《建议研发环保安全的烟花爆竹》,《人民政协报》2006年8月7日《民意周刊》。6.《中华文化从多样、丰富到统一、和谐》,《人民政协报》2007年1月23日。7.《难忘的赴新疆考察第一天》,《人民政协报》2007年3月1日第10版。8.《历史上中国对多元与统一关系的处理》,《人民政协报》2007年3月12日“学术家园”版。9.《把新疆民族地区作为全国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生主要实习基地》,《人民政协报》2007年3月27日11版。10.《两种不同的表演》,《人民政协报》2007年11月5月第9版。11.《古代水利工程遇危机 谁来抢救新疆坎儿井》,《人民政协报》2009年1月5日第6版。12.《春节文化,活力何在》,《人民政协报》2010年1月18日。13.《春节文化弱化原因之一:对文化内涵失去记忆》,《人民政协报》2010年1月18日。14. 《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同一性》,《人民政协报》,2010年1月11日“学术家园·讲坛”。15.《“大家”与“专家”——关于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思考》,《人民政协报》2010年3 月11日“学术家园”栏目。16.《让每个孩子都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采访稿),《人民政协报》2010年4月1 日。17.《让春节走向世界》,《人民政协报》2011年2月14日10版。18.《孙中山的“互助”思想与当代社会》,《人民政协报》2011年9月26日。19.《中国龙与“世界龙”》,《人民政协报》2012年2月15日“文化讲坛”。20.《自来水管逢冬必冻》(何星亮、海霞),《人民政协报》2012年9月10日第7版。21.《追求和谐之美——漫谈蛇年文化》,《人民政协报》2013年02月18日。22.《一位政协委员的责任、关怀和担当》(采访稿),2013年12月21日。23.《让中华各民族都真正认同中华文化》,《人民政协报》3月27日第4版。24.《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人民政协报》2014年7月3日第3版。25.《古代西域:“多元交融”荟萃之地》,《人民政协报》2014年7月17日第四版4版。26.《充分利用公共场所的宣传作用》,《人民政协报》2014年8月25日。27.《议政建言有感》,《人民政协报》2014年9月24日。28.《历史上的民族分类与认同》,《人民政协报》2014年9月25日。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嫦娥奔月”之路》,《人民政协报》2014年12月11日。30.《让各民族“相互嵌入”共创美好家园》,《人民政协报》2014年12月24日第3版。31.《建设“四位一体”的新疆》,《人民政协报》2015年3月19日。32.《民族融合的特点》,《人民政协报》2015年5月28日。33.《发展中国特色的田野调查的思考》,《人民政协报》2015年7月20日。34.《“文化自信”缘何重要》,《人民政协报》2017年8月24日第3版。《学习时报》1.《怎样保护文化多样性》,《学习时报》2004年7月26日。2.《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全球化的几种观点》,《学习时报》2004年7月26日。3.《如何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学习时报》2004年9月20日。4.《创新的概念和形式》,《学习时报》2006年2月13日。5.《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学习时报》2011年3月14日。6.《文化力量如何增强》,《学习时报》2011年7月4日。《中国民族报》1.《人的三种属性漫议》,《中国民族报》2002年5月14日第3版。2.《民族学与21世纪》,《中国民族报》2002年9月10日理论版。3.《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国民族报》2003年1月25日理论版。4.《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亟待完善法制 加强管理》,《中国民族报》2003年3月25日理论版。5.《保护与开发并举》,《中国民族报》2003年4月1日理论版。6.《进化理论》,《中国民族报》2003年6月3日理论版。7.《传播理论》,《中国民族报》2003年7月15日理论版。8.《历史特殊论》,《中国民族报》2003年7月22日理论版。9.《文化与人格理论》,《中国民族报》2003年8月19日理论版。10.《象征理论》,《中国民族报》2003年8月26日理论版。11.《结构理论》,《中国民族报》2003年9月16日理论版。12.《实践理论》,《中国民族报》2003年10月14日理论版。13.《社会决定论》,《中国民族报》2003年10月28日理论版。14.《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与一体化》,《中国民族报》2006年1月6日。15.《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博物馆》,《中国民族报》2006年5月16日。16.《30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国民族报》2008年7月25日理论版。17.《民族学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建议》,《中国民族报》2008年7月25日理论版。18.《30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国民族报》2008年7月23日第6版。19.《民族学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建议》,《中国民族报》2008年7月23日第6版。20.《忆杨堃先生二三事》,《中国民族报》2009年5月8日第7版。21.《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需着力加强四方面建设》,《中国民族报》2009年1月2日第6版。22.《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中国民族报》2010年1月15日第7版。23.《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中国民族报》2010年3月12日第7版。24.《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类型之一: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中国民族报》2010年3月19日第7版。25.《汉族是如何融入少数民族中的》,《中国民族报》2010年4月2日。26.《少数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中国民族报》2010年4月9日第7版。27.《专家建议高中历史增加民族融合的内容》,《中国民族报》2010年4月30日第9版。28.《民族地区如何进行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中国民族》2015年3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包括较早的《通讯》)1.《21世纪的民族学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9年9月7日。2.《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9年12月21日。3.《“大家”与“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4月12日第2版。4.《美国的“人权”战术与费正清的“冲击——回应”理论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5月10日国际版。5.《从文化的时代性看“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8月9 日理论版。6.《文明会冲突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11月8日第3版。7.《人文奥运的宗旨与内涵》,《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2月21日。8.《借鉴英国图书馆管理经验,充分发挥我国图书馆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3月28日。9.《美国的两种欲望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4月2日“国际问题版”。10.《“求知”与“求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11月5日。11.《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化与国际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7月2日。12.《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2月30日。13.《略说学术研究的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3月15日。14.《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必须与当地民族文化相协调》,《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7月21日。15.《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与一体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1月29日。16.《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2月9日第3版。17.《浅析文明的兼容与互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5月25日第3版。18.《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30日。19.《“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2月7日第一版。20.《“爱能”与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1月8日(学苑版)。21.《简析西方人类学的认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8月15日。22.《西方人类学的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8月19日。23.《我国少数民族生态保护传统内容丰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9月30日。24.《我的提案来自生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4日。25.《中西文明的差异性与互补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9日。26.《没有民族性何谈世界性》,《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95期,2011年1月24日。27.《将传播与传承中华文化相结合》,中国社会科学网2013年03月07日。28.《加快书写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月20日。《中国文物报》1.《抢救文化遗产时不我待》,《中国文物报》2006年3月15日。2.《尽快颁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国文物报》2007年3月15日。3.《建设展示双重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博物馆》,《中国文物报》2007年3月22日。4.《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新疆坎儿井》,《中国文物报》2008年3月14日第3版。《团结报》1.《追忆父亲何晋元抗战事迹》,《团结报》2015年08月06日。2.《治学参政 家国情怀》,《团结报》2015年09月22日。3.《学习党史 展望未来》,《团结报》2021年3月4日第5版。其他报刊:1.《阿尔泰乌梁海银印》,新疆《阿勒泰报》1983年11月10日。2.《龙文化的传播与丝绸之路》,《新疆日报》1993年8月3日。3.《文明不会主动冲突》,《北京晚报》2001年10月13日第18版。4.《发掘运河价值,传承运河文明》,《经济日报》2006年12月25日第7版5.《人文奥运的宗旨与内涵》,《中国艺术报》2008年3月11日第3版“理论周刊”。6.《春节文化折射的和谐理念》,《经济日报》2011年2月13日。7.《中国龙文化的重大变迁及其发展阶段》,《中国艺术报》2012年1月30日“艺术大讲堂”第6-7版。8.《世界视野中的龙文化》(访谈文章),《北京日报》2012年1月31日。9.《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中国科学报》2012年3月9日。10.《城镇化不是消灭美丽乡村》(访谈),《北京日报》2013年3月6日。11.《乡村城镇化结合城镇田园化》(访谈),《北京晚报》2013年3月7日。【研究报告、建议和信息】从1984年起,撰写各类报告、建议和信息有200多篇,篇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