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iea.cssn.cn

当前位置:首页我所概况机构沿革

机构沿革

中国科学院时期
1956年,在中央秘书长会议上,邓小平指示中国科学院应增设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机构。同年,中国科学院党组向中共中央宣传部及陈毅副总理提出请示,以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为基础,成立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提名刘春担任所长,费孝通、苏克勤、翁独健、夏康农、严信民担任副所长。
1957年4月中国科学院第8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成立民族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提议刘春任筹备委员会主任,费孝通、苏克勤、翁独健、夏康农为委员,报请国务院批示。同时,制订和呈报了《民族研究所的规划任务书》、《民族研究所1958—1967年工作规划(草案)》和《民族研究所筹备经过报告》。
《民族研究所的规划任务书》中指出,“民族研究所是有关全国少数民族研究工作的中心。它的任务是:进行有关国内少数民族的研究工作。培养这一方面的事业工作者。推动全国少数民族研究工作协助国家民族工作机构解决科学研究方面的有关问题,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间的团结,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1958年6月11日——7月7日,全国人大民委、中央民委、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中央民族学院联合召开全国民族研究工作科学讨论会。期间,6月23日,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正式成立。8月7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批示“同意中国科学院正式建立民族研究所”  (【5 8】科字第21号)。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以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为建立的基础,设置了民族问题理论研究室、民族史研究室、编译室、行政办公室、图书资料室。研究所设于中央民族学院院内。是时全所有研究员、副研究员13人,助理研究员6人,研究实习员1 6人,研究辅助人员12人,行政人员5人,未定职研究人员2人,全体人员共计5 4人,邀聘党政机关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干部的兼任研究员1 1人。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人员指标预计达到300人。所长由刘春兼任。
中国科学院民族所成立后,积极贯彻毛泽东主席1956年3月关于在全国开展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和抢救资料的指示精神。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委领导下,扩大和新组1 6个调查组,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民族研究所作为这项工作的办公机构,具体负责管理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事宜。
1958年9月,民族所创建第一份全国综合性刊物《民族研究》。
1961年4月1日,中央宣传部同意将民族研究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合并为民族研究所。建制仍属中国科学院,由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和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领导。
1961年8月30日,中央宣传部批准任命包尔汉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苏克勤、翁独健、夏康农、傅懋勣、王利宾任副所长。所内设:民族问题研究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室、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室、行政办公室、学术秘书室、图书资料室。1962年,民族研究所有工作人员199人,其中研究人员153人,助理业务人员16人,行政人员30人,研究人员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16人,助理研究员10人,研究实习员119人。少数民族34人,占22.2%。
1963年,民族研究所所长包尔汉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秋浦任副所长。同年9月4日,中国科学院学部批准由民族研究所领导的社会历史调查组60人列入民族所建制。
1964年,历时八年(1956—1964年)之久的全国性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工作全部结束。根据上级指示,民族所将全国各调查组已编写之初稿统一铅印,以便保存,待以后修改出版。
1965年全所职工214人,研究人员177人,其中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13人,助理研究员40人,研究实习员116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时期
1977年5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民族研究所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
1978年7月,任命云北峰为所长,傅懋勣、翁独健、费孝通为副所长。
1978年,组成民族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傅懋勣任主任委员,翁独健、费孝通、秋浦任副主任委员,王森、王均、李有义、孙青、罗致平、马寅、马学良、林耀华、白寿彝、牙含章、刘荣焌、陈述、王静如、喻世长、王辅世任委员。
1979年2月1 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民族语文》创刊,傅懋勣任主编。同年,《民族译丛》创刊,费孝通任主编。9月,《民族研究》复刊。
1979年8月1 7日,任命牙含章为民族研究所所长。傅懋勣、翁独健、费孝通、秋浦、黄静涛为民族研究所副所长。
1979年,组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牙含章任主任委员,白寿彝、费孝通、翁独健、傅懋勣任副主任委员,王均、王森、王静如、李有义、陈述、杨堃、秋浦、黄静涛、马学良、马寅、马曜、云北峰、包尔汉、白寿彝、多杰才旦、沈遐熙、林耀华、薛建华任委员。
1983年,《民族研究动态》创刊,为内部刊物。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同意民族研究所成立民族关系研究室,编制暂定为25人。
1983年11月16日,任命照那斯图为所长。
1985年4月3日任命照那斯图为民族研究所所长。5月4日,任命杜荣坤、盛存义、郝时远为副所长。
1988年6月1日,任命照那斯图为所长,杜荣坤、史金波、翟胜德为副所长。
1991年3月12日,任命杜荣坤为所长。
1992年4月10日,成立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室。
1993年6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道布任中心主任。
1993年10月11日,任命杜荣坤为所长,郝时远(正局级)、史金波、道布为副所长。
1993年12月28日,建立文献信息研究室,编制暂定为15人。
1994年,组成学术委员会,杜荣坤任主任委员,郝时远、史金波、道布任副主任委员,李希、任一飞、孙宏开、满都尔图、卢勋、杨荆楚、华祖根、李坚尚、葛公尚、黄行、龙远蔚任委员。
1995年3月3日,新闻出版署同意《民族译丛》更名为《世界民族》(双月刊),郝时远任主编。
1996年10月18日,任命郝时远为代所长,揣振宇为副所长。
1997年6月9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中编办【1997】54号):核批民族所事业编制199名(社科【9 7】人字54号)。
1997 年7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史金波任主任。
1998年3月4日,史金波担任《民族研究》主编,黄行担任《民族语文》代理主编。
1998年9月30日,任命郝时远为所长,张友坤、揣振宇、黄行为副所长。
1998年1 2月 1 2日,郝时远担任《民族研究》主编。
1999年1 2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郝时远任主任。
1999年,组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郝时远任主任委员,黄行、任一飞任副主任委员,何星亮、龙远蔚、卢勋、葛公尚、罗贤佑、纳日碧力戈、周庆生、孙宏开、杜荣坤、王希恩、吴安其、聂鸿音任委员。
2002年10月,民族研究所正式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中央编办复字【2002】]130号):核批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编制数额170名(社科【2002】人字104号)。
2003年1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准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蒙古学研究中心”,郝时远任主任。
2003年6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局正式批准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各研究室设置为:民族理论、民族历史、社会文化人类学、宗教文化、南方民族语言、北方民族语言、语音学与计算语言学、民族古文献、影视人类学、经济与社会发展、世界民族11个研究室,《民族研究》编辑部、《民族语文》编辑部、《世界民族》编辑部,并设有图书馆和网络信息中心。科研处、人事处、行政办公室等机构不变。
2003年7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藏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郝时远任主任。
2004年,组成所学术委员会,郝时远任主任委员,黄行、揣振宇任副主任委员,何星亮、王希恩、聂鸿音、罗贤佑、朱伦、龙远蔚、吴安琪、周庆生、刘正寅、朝克、色音、邸永君任委员。
2006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学部委员制度,郝时远、史金波当选为学部委员,胡庆钧、杜荣坤、照那斯图、道布当选为荣誉学部委员。郝时远担任社会政法学部主任。
截至到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在职员工161人;其中研究人员151人,包括研究员31人,副研究员47人,助理研究员58人,研究实习员15人。员工中少数民族出身者59人,分属2 4个族别,占员工总数的36.655%。
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管理全国性学术团体如下:
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理事长郝时远。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长牟本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郝时远。
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郝时远。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孙宏开。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长郝时远。
中国突厥语研究会,会长哈米提•铁木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文工作委员会主任)。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揣振宇。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会长何耀华(原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附录: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
1951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设立第四组,专门负责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工作。
1951年10月12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为邵力子,副主任委员为陶孟和、刘格平,秘书长为罗常培。
1955年12月6日—15日,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发起,在北京举行了首届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会议传达了中央要成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指示。
1956年1月17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份报告,报告就首次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的情况作了汇报,并正式提出成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
1956年3月10日,国务院(国总族毅字第10号)  《关于各少数民族创立和改革文字方案的批准程序和实验推行分工的通知》中明确要求:“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负责作出创立和改革文字方案的初步设计。”
1956年3月27日,在中国科学院举行的第11次院务会议上,讨论通过成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筹备处。在通过的文件中提到:“1955年12月我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召开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时,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同志曾与我们谈过中央曾指示他们要成立一个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并责成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筹建,并共同领导这个所的工作。我们和民委会经过反复磋商,同时征询语言研究所的意见,认为此所应由语言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学院合作,应在语言研究所少数民族语文研究组和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的基础上筹建。”
1956年5月,根据专业方向,组成7个调查队共700多人对全国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普查。
1956年6月1日,国务院(【56】国秘会字第119号)批复中国科学院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同意成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12月29日,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正式成立。包尔汉任所长,尹育然和傅懋勣任副所长。
1957年3月,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由中关村迁至西城区端王府内办公。
1958年,平措旺阶任少数民族语言所副所长
1960年初,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给各工作队发通知,要求在基本上完成文字创改任务后,全部返回北京。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以调查工作队为建制的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组。是时研究人员约190人。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完成20多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初稿,所内组织专家小组,对初稿逐本进行反复审查,通过后结集出版。
1961年4月1日,中央宣传部同意将民族研究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合并为民族研究所。建制仍属中国科学院,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和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领导。1962年,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与民族研究所正式合并,称民族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