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iea.cssn.cn

当前位置:首页我所概况著名学者

著名学者

在民族所五十多年的历程中,有多位学术大家曾在本所工作,为推动我国民族研究奉献了自己的才智,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栏目展示了我所1980年前的研究员和其他几位著名学者,以及后被评为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者的照片及简介。

翁独健
翁独健(1906-1986)原名翁贤华,福建省福清县人。中国历史学家、蒙元史专家、教育家。1928年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35年赴美留学,193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入巴黎大学深造。1939年回国,先后担任云南大学、北平中国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历任燕京大学代理校长,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历史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主任(1956-1966)、研究部主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理事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元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亚文化研究国际协会副主席等职务。197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5月28日因病去世,享年80岁。

傅懋勣
傅懋勣,曾用名傅兹嘉,语言学家。1913年5月出生,山东聊城县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语言文字组。1948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语言学,1950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改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先后任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民族语文》杂志主编,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会长等多种职务。1988年9月13日病逝。

秋浦
秋浦(1919-2005)民族学家,江苏省丹阳市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1935年参加革命活动,接触了先进的文化和思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进入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附设的战地记者训练班学习。1938年奔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被派赴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先后任《挺进报》、《晋察冀日报》编辑,记者。1947年后历任《内蒙古日报》党组书记、副社长兼总编辑,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副院长,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并担负中国民族学会会长、中国人类学学会执行主席等多项社会工作。

huangjingtao
黄静涛(1922-)1922年1月7日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把什乡,蒙古族,蒙古名陶克涛。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兼《民族研究》杂志主编。30年代后期就读于国立绥远蒙旗师范学校及国立北平蒙藏学校。1940年初赴延安民族学院教育处工作。1979年兼任中国民族学会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1981年兼任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理事长。离休后,仍然致力于蒙古学的研究工作。主要论著《内蒙古发展概述》上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7年4月《格斯尔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3月《土族源流新议--兼谈土族的历史斗争》,《民族研究》1982年第3期《〈匈奴歌〉别议》,《民族研究》1983年第1期《毡乡春秋·匈奴篇》,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杨堃
杨 堃,曾用名杨赤民,笔名有张好礼、杨念基等。1901年出生,河北大名县人。著名民族学家、民俗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1920年考入保定直隶省立农业专门学校留法预备班;1921年留学法国里昂中法大学。1930年夏回到里昂,获得里昂大学文科博士学位。 1934年杨堃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民族学会,后任民族学会《民族学报》的编委。1937年到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41年到北平中法汉学研究所作民俗学专任研究员,负责民族学小组工作,担任《民俗季刊》编委,后到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1947年到云南大学任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开始民族学的三地调查工作。1954年参加云南省的民族识别工作,写有总结报告。1956年参加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撰写了调查报告。1959年参加了云南彝族简志的编写工作。1960年参加四川大凉山彝族的调查工作,写有《凉山彝族的手工业》。1966年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对哈尼族进行调查,写有《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哈尼族的宗教生活》的调查报告。“文革”后到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工作,兼在北师大、中央民院授课,讲《民族学概论》。后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神话学会顾问、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97年逝世。

吴其玉
吴其玉,1904年5月30日生,福建省闽清县人,汉族。192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学习。从大学时代起即对蒙古族和相关的其它民族感兴趣,开始研究这些民族与中原民族在历史上的关系,以及中亚民族的演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王静如
王静如,笔名菲烈,1903年9月出生,河北深泽县人。语言学家、西夏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河北省深泽县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后赴法、英、德等国学习,研究语言学、中亚史语学、印欧语比较语言学及汉学等。回国后历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法大学教授,燕京大学语言学教授和中国大学文学院研究院导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教授,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中国民族研究学会常务委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和北京市语言学会顾问等。1990年10月2日病逝。

冯家昇
冯家昇(1904-1970)字伯平,满族,山西省孝义市人。民族史学家、回鹘语文学者。曾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兼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室副主任。1910年入本乡私塾读书,毕业后到山西省汾阳县河汾中学读书,仅半年后回本村小学教书。1921年到汾阳的铭义中学学习。完业后又考入燕京大学史学系,结业后再为研究生。1934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即分别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校的历史系任讲师。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名誉编辑,同时与顾颉刚先生主编《禹贡》。1939年应英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的邀请前往工作,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历史研究室任研究员,担任辽史研究工作,同时又在该校人类学系进修。1947年春返国,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解放后,在考古研究所工作。1952年调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任教授。1958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成立,调为研究员,后又兼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室副主任。1959年5月参加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组织的中亚调查队,到过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哈萨克、土库曼五个加盟共和国和卡拉卡尔帕克自治共和国,写了《民族研究万面的中苏合作——中亚调查三月纪略》(载于《民族研究》1958年第二期)。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0年4月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6岁。

金鹏
金鹏(1909~1991),语言学家。北京人,满族。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曾任教于南开大学中文系、长春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东语系等。30年代参加《汉藏大辞典》的编纂工作。40年代赴阿坝藏族自治州调查民族语言。1951年,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藏科学工作队。1956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语言普查工作。70年代中期,参加国家测绘总局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用汉语拼音音译转写法为少数民族制定地名的工作。1978年,《汉藏大辞典》更名为《藏汉双解大辞典》,他参加部分编写工作。先后著有《Etude sur le Jyarung(嘉戎语研究)》(《汉学》1949年第3辑第3、4期合刊)等论著。其中《藏语拉萨、日喀则、昌都话的比较研究》一书为我国第一部有关藏语方言的比较语法专著,为其后的藏语语法研究开辟了道路,对汉藏语比较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的研究为藏语及嘉戎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柳陞祺
柳陞祺,1908年3月27日出生,浙江省杭州市人。现代著名藏学家。民国19年(1930)毕业于上海私立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获学士学位。后任光华大学成都分校英语讲师、副教授。民国33年(1944)赴拉萨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英文秘书,开始从事藏族社会历史研究。1938年(1949)辞去蒙藏委员会所任职务赴印度,任国际大学(Vishva Bharati)中国学院名誉研究员,潜心于西藏问题研究。期间,因深感国外对国内有关西藏问题的论述知之甚少,先于上海《密勒氏评论周报》(China Weekly Review,即《中国评论周报》)发表关于西藏问题的中英关系英文论文3篇,后与沈宗濂合作撰写英文专著《西藏和西藏人》(TibetandTibetans),于195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1952年,柳升祺取道印度回国,奉调人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任讲师,讲授藏族史。后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藏族史研究,先后受聘担任该所副研究员、研究员(1980年),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任研究生导师,直至1986年退休。

刘荣焌
刘荣焌(1910——1998),湖北鄂城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共产党党员、民族史和蒙古史学专家。1928年肄业于武昌中华大学政治经济系,解放前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历任北平世界日报等报社编辑、记者、社长、主编等职。1958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组组长、所副学术秘书、科研处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学术秘书,在从事民族研究工作中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编委及该书民族史编写组副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民族史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顾问、中国蒙古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及中国民族史研究会顾问。刘荣焌先生长期从事民族问题和民族史的翻译工作,在蒙古史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其译作《蒙古社会制度史》、合著《蒙古史简史》均为精辟之作,影响深远。1998年7月4日去世,享年88岁。

陈述
陈述,原名锡印,字玉书,1911年10月出生,河北乐亭人。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民族史学家和历史教育家,国内外知名的学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陈述1911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小罗庄村一个诗书之家。曾任国立东北大学教授、文科研究员导师,上海复旦大学、济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法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辽金史学会会长,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会长,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辽金史论集》主编。1992年1月5日病逝。

罗致平
罗致平,原籍广东省龙川县,1911年4月12日出生于英属北婆罗洲(今马来西亚),12岁回国求学。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罗致平先生因病于2005年6月1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

王森
王森,1912年出生,河北省安新县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任教、任职或兼职。1991年2月1日去世。

luojiguang
罗季光,又名罗良锐,汉族,语言学家。1914年7月出生,湖南省长沙人,1932年毕业于湖南私立明德中学,接着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国文系学习,师从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教授。1936年北大毕业后,曾到四川成都自学过一段时间的彝语,以后断断续续地在湖南 一些学校和中学教书。1946年受聘为国立湖南大学副教授,在文学院讲授音韵学。1952年到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54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壮语工作队第一副队长。1956年初任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建的7个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第三工作队队长。1962年任少数民族研究所语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罗季光主要从事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尤其在瑶语上投入的精力更甚。发表专著:《中国少数民语言简志·苗瑶语族部分》;论文:《斯大林论语言学的著作给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指示》、《广西瑶语》、《汉语在瑶族语言丰富发展中的作用》等10篇。是《辞海》(民族卷)的主要 编写和修订人之一,创办《民族语文》杂志的积极倡导者。1978年9月27日病逝。

李有义
李有义,1914年5月出生,山西晋中清徐县人。1931年,李有义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1936年毕业后,留在校内任助教。1937年夏,考入燕大研究生部。1958年6月调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民族所,被派到四川阿坝、甘孜去搞社会调查。“文革”期间致力于藏学外文资料的翻译,翻译了德国霍夫曼著《西藏的宗教》、美国夏格巴著《西藏政治史》、英国黎吉生著《西藏简史》、美国艾克瓦尔著《蹄上生涯》、英国托玛斯著《东北藏古代民间文学》(合译)等有关藏学的研究专著。“文革”后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室主任,重建和发展民族学学科。后担任了世界民族研究室主任、世界民族研究会理事长等职务。1978年中国社科院成立研究生院,任民族学系第一任系主任。1981年担任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人类学客座教授,参加了全美人类学会年会。1982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河边县加大、罗耀拉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学校讲学或作学术报告。1985年退休。

喻世长
喻世长,1916年5月出生,天津宝坻县(原属河北省)人。1943年毕业于辅仁大学中文系,曾历任中学教师,专科学校教师,北京大学助教,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民族语言研究室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蒙古语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分编委会委员等。1999年12月6日病逝。

胡庆钧
胡庆钧,1918年12月出生,湖南宁乡县仙凤乡邱家冲人。1942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胡庆钧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人类学专业,前往疏散到四川南溪县李庄板栗坳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接受代培。1944年,胡庆钧获得硕士学位后,先在中央研究院做了一段助研,继而应邀前往费孝通主持的昆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担任讲师。1947年,胡庆钧调清华大学人类学系工作。1950年,人类学系并入社会学系。胡庆钧参加了中央西南民族访问团,前往当时的西康省凉山彝族地区慰问少数民族。1951年6月,胡庆钧回北京后,任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研究组副组长。他写出了4万字的《大凉山彝族社会概况》的调查报告。1952年下半年,胡庆钧二上凉山调查,回京后经安排,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53年秋,进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哲学分班。胡庆钧一边学习马列原著,一边结合两次赴凉山的调查实践,写成《论凉山彝族的奴隶制度》和《再论凉山彝族的奴隶制度》。此后,他又多次对彝族社会进行了调查研究,于1983年写成《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一书。

王辅世
王辅世,1919年4月21日出生,河北省滦南县人。1940年,王辅世考入燕京大学政治系转社会科学系。1942年转北京大学经济系,1944年毕业。同年考入辅仁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中途休学。1947年复学,师从方言地理学家贺登崧调查宣化方言。同时于1949年秋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部作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的研究生。1950年获辅仁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52年6月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部研究生毕业(毕业论文为《威宁苗语研究》)。王辅世主要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是苗瑶语研究方面的专家,在汉语方言研究上也有一些贡献。从1950年起王辅世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开始研究苗语,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1年11月3日病逝。

王均
王均,原名王鋆,字少恭,1922年3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王均同志大学毕业后一直从教。1949年2月在江苏省南通市参加革命工作,在南通师范任教员。1950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系副教授。1956年11月起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学术秘书。1984年10月调文改会,2006年8月病逝。

刘尧汉
刘尧汉,1922年7月出生,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1953年3月,调到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民族研究所工作;1983年,接受楚雄州委州政府的聘请,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来到楚雄智力支边,兼任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

道布
道布,笔名容舟。1934年11月15日生,辽宁省凌源县人,蒙古族。195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蒙古语专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后与民族研究所合并),从事蒙古语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1959年以来主要从事我国蒙古语中部方言的调查和研究。1975年以后系统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回鹘式蒙古文文献资料。1984年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编写工作,任民族语分支副主编。曾任民族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民族语文》杂志编委、国家语委兼职委员。主要论著《蒙古语句子结构分析》,《民族语文》1979年第2期《回鹘式蒙古文<云南王藏经碑>考释》,《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蒙古巴林式语的复辅音、过渡性元音和音节结构》,《民族语文研究文集》,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年《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汇编》(蒙文),民族出版社,1983年6月《蒙古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3年。

史金波
史金波,1940年3月3日出生,河北省高碑店市人。1962年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毕业,196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西夏文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民族所副所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等,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会顾问、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副会长、宁夏大学兼职教授等职。他于1990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