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建设纪实
作者:网络信息中心 日期:2004-08-24
  斟一杯美酒,流淌出牧人的奔放;饮一碗香茶,品味草原的芬芳;唱一曲《敖包相会》,荡起心底纯真的情愫;赏一段《鄂温克勇士》舞,领略马背民族的刚毅坚强……走进鄂温克族自治旗,如画的草原,多彩的文化,会让你心旷神怡,醉而忘归。草原是诗,文化是虹,地处北国边陲的鄂温克族自治旗,正凭借着民族文化这面金色的“通行证”,迅速与世界对接!
  “文化就是生产力”,“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在这样的共识下,鄂温克草原上掀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振兴民族优秀文化的浪潮。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这首深情的《敖包相会》已经传唱了近半个世纪。然而大多数人也许并不知道,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就诞生在美丽的鄂温克草原。上世纪50年代末,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鄂温克旗巴彦呼硕敖包山下开机。从此,由鄂温克旗白音嵯岗苏木作曲家通福创作的这首歌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里,巴彦呼硕敖包也因此得到了“天下第一敖包”的美誉。为充分发挥这一品牌优势,近几年来,鄂温克旗先后举办了“敖包相会民歌节”和通福作品研讨会、演唱会。蓝天碧草间,敖包相会处,歌声婉转深情,舞姿妙曼蹁跹,令人感受到了草原文化强烈的震撼与冲击。
  为充分挖掘、整理各民族优秀的文化,鄂温克旗不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今,该旗的10个苏木乡镇中已经有9个建成了250—800平方米的文体站,44个嘎查有40个拥有了1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活动室。鄂温克旗推出了“伊敏河之夏”大型广场文艺演出,也成为鄂温克旗群众文化活动的一大盛事。
  有了群众的广泛参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更是如鱼得水。锡尼河东苏木的“牧民合唱团”、锡尼河西苏木的“布里亚特蒙古族服饰表演队”、鄂温克族牧民的“鄂温克服饰表演队”,无一不展示着原汁原味的草原风情。他们的节目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十二套中播出,并参加了内蒙古电视台与北京电视台联合录制的春节晚会。首都北京,俄罗斯乌兰乌德、阿甘基斯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首届中国蒙古族服饰节上,布利亚特蒙古族服饰表演队一举荣获制作金奖、组织奖、优秀代表队及5个单项奖,把鄂温克草原的风情带给了全国,带向了世界。
  抢枢、夺宝等民族体育项目,歌舞、服饰、婚俗等民族传统风情,在鄂温克草原上被发扬光大,而鄂温克民族的传统节日——瑟宾节及近年来蜚声中外的冬季那达慕,则成为这些传统文化尽展风姿的最佳场所。鄂温克旗在建设旅游景区的同时,把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作为重要指导方针,让旅游与文化相联系。近几年来,鄂温克旗的旅游接待人数迅猛攀升,旅游收入一直雄居呼伦贝尔市13个旗市之首。游客们这样说:到鄂温克旅游,不单单是观赏草原,还能感悟草原,品味草原。
  鄂温克旗的民族文化建设得到了国家、自治区的充分认可。几年来,该旗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自治区民间歌舞艺术之乡”。浓浓的民族风情把地处“历史后院”的鄂温克旗托举到了时代的前沿,而文化建设所带来的收益也令草原上的人们备受鼓舞。锡尼河东苏木、西苏木率先在全区建起了苏木级的牧民博物馆,著名作曲家通福、明太的故乡白音嵯岗苏木的“名人馆”也正在紧张筹划中,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工程已在酝酿之中。
内蒙古新闻网 2004-06-10 09:02
文章来源:网络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